我国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zha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至2015年GDP年增长率仅有6.9%。与此同时,资源稀缺、环境污染、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拦路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已成为当前形势下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万事俱备东风劲吹,近几年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如雨后春笋,呈现爆发式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习总书记指出“应把握网络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利用信息化培养新动力并促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更深更广的渗入各产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信息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鉴于此,研究我国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捕捉其中的内在规律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深具重要现实意义。为深入考察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文章从理论、统计描述与计量三条主线展开研究。对信息化作用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和数理演绎推证表明,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将增大信息经济部门产值在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并促使信息经济部门成为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部门。对二者的统计描述显示:信息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时间演变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均具有较强的相似之处;在高信息化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也趋于更高层次,在低信息化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也将趋于更低层次。基于以上理论与现实依据,文章在非线性假设下,以信息化、城镇化、对外开放以及人口结构(包括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为转换变量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信息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非线性行为进行计量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信息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且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受转换变量的影响而呈现非线性特征: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由抑制转变为促进,并且促进作用逐渐增强;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特征;随老年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的增加,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先后经历了不变—削弱—不变三个阶段;随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先后经历了不变—削弱—增强—不变四个阶段。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根据我国当前实际,针对如何使信息化更好的服务于调结构、促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实行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虽然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增速下滑现象,解决了社会中存在的部分经济问题,但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危机过后,中国经济
收购兼并作为国内外企业实施发展战略,增强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发展历史已近百年。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其中,钢铁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