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CT能谱成像联合灌注成像对下肢骨骼肌血流灌注评估的可行性目的:探究CT成像联合灌注成像在评估家兔下肢骨骼肌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将14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采用GE Revolution能谱CT进行灌注扫描。扫描范围为下腹部至后肢全长。两名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图像后处理及数据采集工作,获得血流量(bloodflow,BF)、血容量(blood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碘含量(ICs)、有效原子序数(Eff-Z)、能谱衰减曲线(SAC)等灌注及能谱观察指标。比较大小腿各测量结果的差异。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来评价两名医师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1)家兔下肢解剖与人体相似,大腿动脉有较多重要分支;各灌注图像显示家兔下肢血流供应丰富,且分布均匀。(2)大小腿各测量值结果:BF 为(5.51 士 1.38)ml/min/100g 和(5.43 士 1.22)ml/min/100g,BV 为(1.67±0.52)ml/l00g 和(1.59±0.62)ml/100g,MTT 为(17.33±2.11)s和(18.11±0.35)s,TTP 为(78.63±2.46)s 和(79.63±3.96)s,碘含量为(6.03±1.21)100μg/cm3和(5.67±1.35)100ug/cm3,有效原子序数(8.38±0.35)和(7.79±0.95)。大腿的 BF、BV值、碘含量及Eff-Z高于小腿,MTT、TTP值低于小腿,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位医师的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差值均数分别为-0.1、-0.03、-0.17、-0.04、-0.05、-0.3。结论:应用CT能谱成像联合灌注成像评估家兔后肢骨骼肌血流动力学具有可行性。第二部分 CT能谱成像联合灌注成像在下肢骨骼肌缺血坏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讨下肢慢性缺血坏死能谱CT灌注成像各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下肢缺血与坏死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结扎并切除右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慢性下肢缺血模型。右后肢为术侧组,左后肢为健侧组,于术前、术后5天、2周、4周、6周、8周将两组后肢行能谱CT灌注扫描,观察两组后肢临床变化并采集、处理相关数据及图像,如BF、BV、MTT、TTP、碘含量、有效原子数(Eff-Z)、能谱衰减曲线图。8周后取术侧组后肢骨骼肌行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根据病理结果将术侧组后肢再分成缺血组及坏死组,绘制ROC曲线,分析上述各指标鉴别缺血组织及坏死组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1)BF、碘含量及斜率在术后D5、W6、W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值在D5、W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TTP及Eff-Z值在各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2)坏死组BF、BV及碘含量均低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与缺血组能谱曲线走向相似,坏死组曲线位于缺血组下方,斜率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F<2.34、BV<0.85、碘含量<2.55时出现骨骼肌坏死,其灵敏度分别为65%、80%、75%,特异度分别为67%、89%、78%。结论:CT能谱成像联合灌注成像可以反映下肢慢性缺血至坏死的动态过程;BF<2.34、BV<0.85、碘含量<2.55时提示骨骼肌坏死,其中BV的准确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