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是展示全球科技文化及经济发展领域最新成果的一良好平台,同时也为把华夏文明推向世界提供了绝好契机,为此,我们需要克服中西文化的差异,用合适的译语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人。本文试图从化解并融合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几方面差异着手,来探讨翻译那些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的方法,以求世界更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生态文化,从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从广义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怎样化解并融合世博词汇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方生态文化差异?作者运用美国学者L. Venuti (文努迪)所提出的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使作者向读者靠拢,以“低碳生态桃花源”为例,将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又饱含生态哲学意义的词汇,译成"Utopian Ecology of low carbon”。语言文化就是人们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来传达共同的文化信念的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广泛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如何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作者仍运用归化策略,转换视角,使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经翻译后,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它是由人类的自觉思维创造出来的,它既蕴涵着人们力求改善自我生存条件的美好愿望,亦蕴涵着人们力求自我修养的道德愿望。东、西方在宗教信仰上不同,为了在翻译中融合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作者主要采用了音译加注释法和转换法。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其中凝聚、体现、寄托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物质过程和物质产品。至于跨物质文化差异进行翻译,笔者在个案中采用了音译加注释法和增词法。中西方社会文化,由于在政治制度、地域环境、经济生活,思想观念和人际关系诸方面,有明显不同,所以导致了社会文化诸多差异,即使隶属于同一个地域的社会,由于时代不同,也会产生许多文化差异。如何跨社会文化差异来翻译,通过考证其社会文化背景,挖掘词汇的歧义,作者提出了对中国古典名画名称的新诠释和译法。笔者提出以上世博会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词汇的翻译视角和方法,与同行们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