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排刺甩针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额纹平坦及口眼歪斜症状的疗效。通过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等观察指标,对“排刺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总体评价,来验证此方法的临床有效性,从而寻求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效的疗法,以便于临床工作者进行选择使用。材料与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所用针具均选则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0.25×25mm不锈钢毫针。本研究选取的观察病例均来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及住院部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共收入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纳、排标准进行筛选,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排刺甩针法”组(治疗组)30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排刺甩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经过t检验,P>0.05,证明两组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在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面部残疾指数(FD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在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患者额纹症状的恢复程度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两组患者在额纹恢复情况上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额纹恢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两组治疗后愈显率比较,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周围性面瘫症状的改善优于治疗组。结论:通过本临床试验可以看出,两种治法总的有效率大致相同,但是排刺甩针法在愈显率方面要高于常规针刺。而且排刺甩针法对额纹平坦症状的改善上以及其他口眼歪斜症状治疗上均要优于常规针刺法。总之,排刺甩针法有明确的临床效果,且易于操作,也兼具安全性和经济性,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