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业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存在紧密联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银行业结构、行为和绩效问题的讨论就未曾停止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SCP范式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确立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间的因果关系,使对三者的讨论可以沿着清晰的脉络进行。虽然历经多次批判和修正,它仍是分析产业组织问题的主要理论范式。在采用这一理论框架的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间的逆向作用关系,以及新的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思想对传统的SCP范式进行了补充,力求使分析更为贴近现实。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成本费用率不断上升,资本收益率有所提高,但以利差为主,中间业务收益严重不足;虽然不断上市或者重组,产权结构仍不清晰,商业银行仍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金融创新严重不足,产品差异小,同质化严重;自由进入退出非常困难;市场处于较低寡占水平,行政低效率导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了市场,不占业绩,某些方面恶性竞争显现。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国有资本仍然在商业银行占据主体地位,政治化色彩浓厚;利率管制和分业经营导致商业银行创新乏力,产品体现同质化;银行管制的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没有存款保护制度和市场化退出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果要真正成为市场化主体,必须积极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逐步退出,淡化商业银行的政治色彩,促成产权结构的转变;同时,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放宽分业经营并逐步转化为混业经营模式,以提高银行业的创新水平;建设市场化的存款保护制度和自由退出机制;另外在放松规制的同时,注意防范恶性竞争的出现。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文章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传统脉络关系,分成六章就有关问题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