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以甲基铝氧烷(MAO)和有机金属硼化合物(如[R3NH]-[B(C6F5)4]、[Ph3C][B(C6F5)4]、B(C6F5)3)等)作为助催化剂激发苯氧基亚胺钛系金属(钛、锆、铪)催化剂(FI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苯氧基亚胺配体由取代水杨醛与一级芳香胺反应制得,其中由邻位氟取代芳香胺制得的FI催化剂,以MAO和有机金属硼化合物为助催化剂,在催化乙烯聚合过程中能有效地阻止乙烯聚合增长链β-H消除反应的发生,实现了乙烯的活性配位聚合。
以MAO为助催化剂,二[N-(3-特丁基邻羟苯亚甲基)-2,3,4,5,6-五氟苯胺基]二氯化钛(FI-F)催化乙烯聚合表现出活性配位聚合的特征。
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一氯二乙基铝(DECA)和三异丁基铝(TIBA)为助催化剂,二[N-(3-特丁基邻羟苯亚甲基)-2,3,4,5,6-五氟苯胺基]二氯化钛催化乙烯聚合规律,探讨助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对活性中心形成及性质(如中心金属原子钛的氧化态)的影响。基于电子顺磁共振(EPR)的研究发现,钛(IV)活性中心更有利于乙烯聚合,并生成高分子量的聚乙烯。路易斯酸性较强的DECA在聚合温度为25℃、[Al]/[Ti]=300时具有与MAO相当的最高催化活性:随着[Al]/[Ti]和聚合温度的升高,Ti(IV)被还原成Ti(Ⅲ),导致催化乙烯聚合活性降低。以路易斯酸性较弱的TIBA作助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活性很低。用凝胶浸透色谱(GPC)表征了用DECA作助催化剂合成的聚乙烯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其分子量可分布小于1.2,说明目标催化剂可催化乙烯活性配位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