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地方文献为佐证,重点是对山西万荣笑话的变迁进行研究。全文综合运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立足于整体性的视角,将万荣笑话置于当地族群所处生境与民众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中,探讨山西万荣笑话的生成背景、文本的动态形成过程、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传承、变异与功能转换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各方的利益互动关系,目的在于揭示社会变迁过程中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万荣笑话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合宜性选择及其意义所在。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侧重民众主体对文化选择的解释,强调民间知识的合理性,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由绪论,结语,以及正文五章组成:绪论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及不足之处。第一章对山西万荣民间笑话进行概述。首先从山西万荣的时空坐落着眼,从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观照万荣笑话的生成背景,然后梳理出万荣笑话从传统样态到现代演绎的发展脉络,最后与其他地域的民间笑话进行比较,探讨了万荣笑话的幽默特征在于人文性格的“憎”气与方言魅力。第二章重点论述万荣笑话在表演中的口头传承机制。在万荣笑话文本的动态展演中,呈现出表演者与听众的互动过程,以此凸显万荣笑话在现场表演中的创作与传承的口头传统。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导入,万荣笑话的承载主体与传承方式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在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异。第三章通过阐述万荣笑话在小传统社会与大传统社会的不同功能,审视万荣笑话对地方民众生活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价值,从中可以窥视出现代性给传统民间文化造成的冲击,由此在民间力量与民族—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张力,从而为双方在传统化实践中实现各自的叙事话语提供了共谋的可能。第四章将万荣笑话置于现代化语境中,从万荣笑话被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它被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本,发生了由传统文化到文化产品的转变,并成为各方利益群体博弈的对象,与此同时,民间文化主体则被排除在外,于是发现被抽离出生活世界的民间文化只能是一种遮蔽了民众话语权的文化符号。第五章探讨万荣笑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现状,通过对政府、商家、学者与民间艺人在不同场域内的话语进行建构,以此反观在“国家在场”保护下民众主体地位的散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得出万荣笑话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认识价值在于应当回归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去阐释并探究其意义世界的重要性。结语: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万荣笑话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方民众在社会发展变迁中所做出的适宜选择。在现代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非日常生活情境中,尊重民众知识的合理性在于回归到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原作为文化主体的民众自由、自在的意义世界。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不能“只见森林不见人”,而应当走进地方民众的生活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者的理解,给他者以真正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