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是中国的养猪大省,2011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达到4301.1万头和353.2万吨,分别占中国生猪出栏总量和猪肉总产量的6.45%和6.97%,均居全国第4位。尽管山东是全国养猪大省,但不是养猪强省,生猪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周期性波动较明显,生猪和猪肉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通过2000-2011年山东省生猪成本效益统计数据,分析山东生猪成本效益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山东省未来一段时间的生猪饲养规模。本文在界定生猪饲养成本和规模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效益调查资料》(2000~2012)的统计数据,首先分析了山东省农户散养和规模养殖的成本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然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法,得出适合山东省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合理养殖模式。研究得出:2000-2011年,山东省农户散养和规模饲养的成本及成本要素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成本构成要素中饲料费、仔猪费、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最大,人工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在逐渐降低。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效益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散养户和小规模户主要是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改善饲料配比结构,提高饲料利用率。小规模养殖户也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化生猪养殖合作社来提高成本收益率。中规模养殖户和大规模养殖户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和精饲料投入量达到了较为饱和的状态,要通过适当减少劳动力数量和精饲料投入量或适当的缩小养殖规模。通过灰色局势决策分析法得出,中规模是最适合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其次是小规模和大规模,山东省应引导散养户向规模户转变,大力发展中小规模养殖,适度发展大规模养殖。为了减轻生猪价格及物价波动对生猪饲养的负面影响,减缓波动幅度,山东省加大对生猪产业的科技支持,通过科技手段改善生猪的养殖环境,实现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农户转变养殖规模,创新生猪养殖组织形式,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加快饲料业发展和加强疫病防控等角度减少外部冲击,使养猪业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