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正处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城市中的非户籍人口已成为城市“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不竭动力,如何使“留下来”的他们最终落户并融入城市,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对于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入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我们深入开展中国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20世纪中后期的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美国和欧洲的移民。不同国情背景和时代特点,决定了我国的非户籍人口城市融入与国际移民的融入研究情况不尽相同。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我们发现研究不足如下:一是城市融入的群体内部差异方面,已有研究鲜有关于非户籍人口个体的家庭团聚程度、信息通讯技术(ICT)运用与其城市融入的关联机制研究;二是外部影响方面,已有研究中缺乏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对非户籍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三是城市融入的后果作用方面,研究缺乏城市融入水平对实现融城后的非户籍人口的(城市)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2016年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四座城市的1204份非户籍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从内部差异、外部影响、影响作用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家庭团聚程度关联机制研究。采用OLS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团聚程度与非户籍人口城市融入水平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家庭团聚程度与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相关;家庭团聚程度越高,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水平越高。分维度研究发现,这种影响作用是通过对非户籍人口的经济融入和心理融入层面加以实施的。进一步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子女学龄阶段越低,非户籍人口的家庭团聚程度对其城市融入影响作用越强烈。第二,信息通讯技术(ICT)运用关联机制研究。采用OLS回归模型分析ICT运用与非户籍人口城市融入水平的管理机制。研究发现:ICT运用与城市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ICT本人运用和因ICT运用与他人互动(例如:ICT水平低的个体托ICT水平高的个体帮忙网上购物或网上办事)两个维度都与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ICT运用的两维度与城市融入的四个维度(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融入层面)都具有显著正向相关。第三,城市软实力的心理影响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城市软实力感知对非户籍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机制模型假设。实证验证采用LISREL结构方程检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SPSS的PROCESS插件及附带的Bootstrap检验等研究方法。通过数据结果分析,模型假设获得支持。研究发现:城市软实力感知通过影响留城意愿这个“中介”,对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产生间接影响;城市外在声望感知作为调节变量,通过激发城市软实力感知对留城意愿的正向影响进而强化了其对城市融入的间接效应。第四,城市融入后的公民行为影响路径研究。借助社会认同理论,采用LISREL结构方程检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SPSS的PROCESS插件及附带的Bootstrap检验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了城市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水平对其城市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城市融入、社会支持对非户籍人口城市公民行为的影响模型并获得实证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水平通过影响城市认同间接影响其城市公民行为;社会支持通过强化城市融入对城市认同的正向影响,进而调节了城市融入对城市公民行为的间接效应。针对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促进城市非户籍人口城市融入的政策建议,并指出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