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及其中的科学小品、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以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十七年时期”的《科学画报》,以“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中的科学小品和科幻小说为载体和落脚点,在对此进行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跨学科的角度来对《科学画报》进行全面的审视。“十七年时期”的《科学画报》作为从旧中国延续而来的科普期刊,尽管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把普通科学智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的宗旨,并且在新的国情、新的社会中逐步转变,以新的目标和新的风格适应新的环境,为和平时期的科普教育所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其科普教育的贡献主要以科学小品及科幻小说等形式为载体展开。 本文在分析“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上的科学小品时,主要以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大跃进运动的跟进、原子能报道的展现等几方面展开。从另一方面看,科学小品自其诞生起,就与科学普及密切相关,因而在教育启蒙领域也有着重要实践。“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一直以“工农兵方向”为目标,在调整启蒙对象的过程中逐步转型与进步,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培养社会主义科学新人的道路。而新中国的科幻小说同样由于受当时社会的整体风气与意识形态影响,着重表现的是一幅现代化气息十足的美好灿烂的社会主义未来蓝图。而受技术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这种对未来的想象主要围绕未来的科学技术如何改变生活展开,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相对地,过于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又使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永远指向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未来,只见赞颂不见反思。而唯一一部对技术乌托邦进行反叛、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小说《“苏埃玛”----一个机械人的故事》,也因其流露出的对于“机器胜于人”、“机器将统治人”这些思想的警惕而在“文革”初期受到了强烈的批判。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中所展现的科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二者的融合纠缠所反映出的科学与政治、科学与启蒙、未来乌托邦建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