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下胸段食管鳞癌二野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结果,探讨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共300例行Ivor-lewis食管切除,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下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比较两组清扫方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判定影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随访由本院随诊室及研究者采用信函、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到2010年12月底。随访期3-89个月,中位随访期36个月。全部300例均为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死于其他原因病例按截尾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Logistic回归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143例行标准二野(上腹部+中下纵隔)淋巴清扫术,157例行全二野(上腹部+中下纵隔+上纵隔)淋巴清扫术。下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最多见于腹部,其次是中下纵隔,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也可达21.0%,但孤立性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仅为0.6%。两组清扫方式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无显著性。全二野清扫组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多于标准二野清扫组(30.1±9.8vs.26.3±8.5);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16.6%)高,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相应增加,与标准二野清扫组相比差异显著(5.1%vs.0.7%,χ2=4.970,P=0.038)。全二野组与标准二野组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28.9%vs.30.2%,χ2=0.006,P=0.936)。影响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T分期(HR=1.799,P=0.000)和N分期(HR=1.639,P=0.000),与采用的清扫方式无关。上纵隔淋巴结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上纵隔淋巴结阳性患者(34.8%vs.8.5%,χ2=17.982,P=-0.000)。影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外膜侵犯(OR=4.591,P=0.032)和腹部淋巴结转移(OR=3.648,P=0.014)。结论1.下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以腹部及中下纵隔为主,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继发性转移;2.全二野淋巴清扫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较多,有助于准确分期;3.下胸段食管鳞癌行全二野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4.局部晚期的下胸段食管鳞癌,二野淋巴清扫预后差,选择性三野清扫或辅助治疗的疗效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