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层面的德性可认为是专指人的德性:就是指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人的品质的“应当性”;而广义的德性则是指所有存在物的品性,也就是指存在物发展过程中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使其成为其本身的特性。就蒲松龄个人来讲,其德性分析就是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指他的个性品质符合规律与目的的程度;那么他的德性观就是指他是怎样看待人的问题,是他观念中的人的“应当性”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蒲松龄的德性和德性观问题,以及在这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意义。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蒲松龄德性(观)的形成。主要分析影响蒲松龄德性和德性观形成的因素,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来阐述。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中国传统德性理论的影响,简要概括了从先秦到明清的理论发展,尤其是儒家思想对蒲松龄的影响。个人因素主要是介绍蒲松龄的家族传统和个人经历对其德性和德性观的影响。第二部分,蒲松龄的德性品质。第一是蒲松龄德性品质的向善性,“善”是德性的最主要特质,蒲松龄的个人言行及作品倾向都体现了向善的主题。第二是蒲松龄坚定的德性选择,包括重视实践,追求精神目的的自我德性选择和关注民生、维护正义的社会德性选择。第三是蒲松龄坚强的德性意志,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是人生目标(著书)一旦明确,就坚定不移予以实施;二是蒲松龄对“善”的坚守,在向善的的过程中需要坚强的意志;三是坚定地捍卫人间正气。第三部分,蒲松龄德性观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蒲松龄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由五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结合作品阐释蒲松龄“善恶相报”、“善福一致”的善恶观。二是介绍蒲松龄个人言行及作品中反映出的“推崇仁义,批判不义”和“正视利益,义利相和”的义利观。三是智勇观,有以下几个观点:审慎洞察、把握本质;坚定信念、锲而不舍;戒除轻狂、量力而行。四是家庭伦理观,主要包括“长慈幼孝,兄友弟恭”、“夫德妻贤,追求平等”和“神交择友、知恩图报”三项内容。五是修身观,是介绍蒲松龄对个人修养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是“戒轻狂”、“须自重”、“勿贪婪”。第四部分,蒲松龄德性(观)的审美体现。德性与美密不可分,人类社会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人类追求德性美的实践过程。通过概括,蒲松龄的德性、德性观主要有以下两种审美体现:和谐、崇高以及境界的超越。和谐包括外部和谐、自我和谐以及人物形象的和谐三项内容。蒲松龄德性(观)中的崇高美质有以下几点:一是不畏强梁,为民请命;二是自我牺牲,人本意识;三是忍辱负重,矢志不移;四是匡扶正义,大义凛然。文中主要是结合蒲松龄的个人言行及相关作品来进行阐释,说明崇高这种美学特质在蒲松龄的德性世界中也有充分体现。境界的超越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真我”的追求以及“诗化人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