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胫骨骨折骨不愈合的原因,并探讨在治疗胫骨开放骨折中外固定架的后期干预对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愈合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1年2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4例胫骨开放骨折清创外固定术后骨延迟愈合及骨不愈合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35.5岁,骨延迟愈合6例,骨不愈合18例,骨不愈合时间最短3月,最长4年,平均时间8.1个月。开放骨折的分类按Gustilo-Anderson分型,其中I型3例,lI型7例,IIIA型11例,IIIB型2例,IIIC型1例;按骨折的形态分类24例病例中横形骨折4例,楔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0例其中4例具有胫骨骨缺损;按Weberh—Cech[1]对骨不愈合的分类,其中肥大性(血管丰富型)2例,萎缩性(缺血型)16例。对于开放伤口已愈合,无骨质缺损的骨延迟愈合患者调松骨折端以上外固定旋钮,使外固定架可以沿旋钮上下滑动从而使骨折端在行走时可以产生应力刺激;对于开放伤口已愈合,骨质缺损少的萎缩型骨不连患者取髂骨处松质骨植于骨缺损区,外固定架调整好胫骨长短及力线,待骨折端有骨痂通过时适时调松外固定架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骨质缺损较多的萎缩型骨不连患者,给予更换可加压的外固定架同时胫骨上端截骨,以每天1mm的速度使骨缺损的两断端相互靠近直至截骨处与骨缺损处骨性愈合;对于开放性伤口已愈合的肥大性骨不连患者增加外固定架强度,使骨折端达到坚强固定。结果:本组6例无骨质缺损的骨延迟愈合患者在调松外固定架下地行走3个月后可见有明显骨痂形成;2例肥大型骨不连患者加强外固定固定强度后3个月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断端;12例骨质缺损较少的患者外固定架固定植骨后1.5个月可见有骨痂形成;4例骨缺损较多的患者术后8个月骨折断端接触,截骨处与骨缺损处有骨痂形成。结论:1胫骨开放骨折术后容易发生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2合理利用外固定架可以预防和治疗胫骨开放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3骨折类型及程度对骨折愈合有很大影响4外固定架可以作为治疗胫骨开放骨折的终极方法,避免了患者更换内固定物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