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一般指位于左右肝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及肝总管的癌,占全部胆管癌的23.5-58.1%,病理分类组织学类型95%以上为腺癌,根据其大体形态表现可分为:肿块型、管壁浸润型、腔内生长型(息肉型),其中管壁浸润型最为常见。目前Bismuth将肝门部胆管癌分为四型;Ⅰ型肿块位于肝总管,未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Ⅱ型肿块侵及汇合部,Ⅲa型肿块侵及右肝管,Ⅲb型肿块侵及左肝管,Ⅳ型肿块同时侵及左右肝管。肝门部胆管癌呈多极化浸润性生长,发病比较隐匿,所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术前评估有效切除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种影像检查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目前倾向于非侵入性检查,如CT、3DCT、MRI、MRCP等。
CT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梗阻近端胆管的扩张程度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SCT(螺旋CT)具有快速、薄层、多期增强的特点,可进行冠状面或多平面重组,空间分辨力比较高,能够对胆道病变做出较准确的定位和定性判断,可以正确判断肿瘤对血管、邻近组织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图像对比度好,可以得到直观、完整的胆胰管系统三维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肝门部解剖结构及肝门部胆管癌向肝内浸润情况,是目前显示胆管受累的最佳方式。动态增强MR成像适用于碘对比剂过敏及重度黄疸患者,对评价肝脏肿瘤的血供特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不使用造影剂,可以无创显示内胆管树的全貌、肿瘤阻塞部位和范围,从而达到ERCP及PTC的效果。
本文通过研究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CT、3DCT、MRI、MRCP各项检查的影像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进一步得出各影像检查对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价价值,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能够正确施行外科手术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或影像检查组合。
材料和方法:
病例为2005-2010年辽宁地区101例经本院手术和病理确诊或经PTC穿刺介入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年龄不限,性别不限,上述病例经CT/3DCT/MRI/MRCP(其中任意一项以上)检查,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患者有60例,经PTC介入治疗的患者有41例。
上述病例中CT共82例,3DCT共45例,MRI共12例,MRCP共53例,CT+3DCT。共23例,CT+MRCP共44例,3DCT+MRCP共25例。
对上述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图像分析,由2名专门从事腹部影像诊断工作的放射线科医生通过工作站进行多方位重建技术,观察所有病例的全部图像,综合做出诊断。
观察影像检查中肿瘤部位、肝门区血管是否受累、邻近有无淋巴结肿大,及肝内有无转移灶等,将影像表现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比较。
对上述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术前Bismuth分型,与临床术中分型进行对照列表。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T、3DCT、MRCP评价HC侵犯左肝管的准确度分别为90.3%,90.4%,87%,HC评价侵犯右肝管的准确度分别为92.6%,88.2%,86.7%,评价HC侵犯肝总管的准确度均为100%,HC评价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的准确度分别为85.7%,85.3%,83.3%。
CT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可切除的敏感度为96.6%,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和88.9%。3DCT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可切除的敏感度为93.3%,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和84.6%。CT、3DCT评价可切除性与手术评价结果不具有明显差异性。
结论:
本研究CT、3DCT评价可切除性与手术评价结果不具有明显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