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不仅是一位争议颇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特征丰富的艺术形象。从史籍到文学再到影视作品,武则天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唐代就有各种各样关于武则天的传说,《隋唐嘉话》、《大唐新语》、《朝野佥载》等笔记中都有大量关于武则天的记载。在这些文人笔下,武则天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但相对于明清时期种种妖魔化的书写而言,这些记载还比较客观,在批评其酷政的同时,武则天还拥有皇家的威严和神秘,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唐代以后,武则天成为史家关注的热点,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这些史书大肆宣扬了她的狐媚惑主、大逆不道、“牝鸡司晨”、残忍无道以及秽乱宫闱等等,因此,史家笔下的武则天形象多是负面的。在这个时期的诗歌、戏曲、佛经中也有关于武则天的描述,也出现了不同面目的武则天形象。明清时期,武则天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明清小说中武则天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人物,在《隋唐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武则天外史》、《如意君传》、《镜花缘》、《狄公案》等小说中,武则天拥有着迥异而复杂的形象。小说家在塑造武则天形象时,大多着眼于她的残忍、荒淫和嗜杀,突出了她的政治野心,因此,武则天基本上是以“中淫外酷”的负面形象出现的。小说家削弱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政治才能、远见卓识,淡化了她的历史功绩,将这一形象妖魔化或神化,在前人的基础上,小说家更加强了对武则天“牝鸡司晨”、“狐媚惑主”和“淫秽宫闱”的诋毁和道德批判。在明清戏曲和文人笔记中武则天也有着鲜明的形象,作者立场不同,对武则天也有着不同的评价。清代以后,武则天形象的传播更为广泛,形象也更加多变。从史籍到小说、戏曲,再到影视,武则天形象呈现出越来越多复杂的特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作者个人思考痕迹。在不断演变中,随着武则天形象呈现于光影,更加魅力永存。武则天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文学艺术长廊中的鲜活形象,在男权话语中她又是一个长期被歪曲的形象。从武则天形象自身的女性特征出发,从性别视角考察,这一形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