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既是对中国以往所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教训的总结,又揭示了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演变趋势,清晰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依据、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发展与运用等,旨在揭示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精神实质,意义在于为解决农业进一步改革中的矛盾和困惑提供有益的借鉴。 邓小平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高度概括了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自身的两次辩证否定过程。中国农业的“两个飞跃”实质上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过程。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中国社会改革与开放的大背景。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所针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状态。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废除了人民公社;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农业的发展总体上停留于徘徊乃至回落状态,邓小平又于1990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农业发展要有“第二个飞跃”。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只有把握其实质,才能真正使之成为行动的指南。第一个飞跃——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同时又是在确立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家庭承包经营制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最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来实现我国农业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科学化,是“第二个飞跃”的思想实质。现实中的农业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十分丰富的,规模效益表现为多种层次。首先,一定劳动者扩大土地的耕种面积,是在农业直接生产过程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其次,农业中还存在一种较高层次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它主要存在于农业的流通领域和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克服家⑥蕊糕。庭分散经营的低效率。但是,我国农业实现规模经营须创造条件,将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我国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和生产社会化,必然要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道路。“两个飞跃”之间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关系。第一个飞跃是第二个飞跃的基础,家庭承包经营制把农户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奠定了制度基础和市场主体基础。因此,我们不能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对立起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基本原则。第二个飞跃是第一个飞跃的延伸与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可以增强和扩大家庭经营的功能,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集体经济是家庭经营的强大依托。但是,对于农业进一步改革中发展什么样的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邓小平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使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成为现实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农地流转政策是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为农户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商品生产,在一个产品、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内形成了规模经营,它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新质意义上的规模经营”。 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揭示了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能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战略家的真知灼见和长远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