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数据挖掘刘启泉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的相关资料信息,以为传承该病的治疗经验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完善对CNAG治疗经验的总结。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本)子系统(“临床采集系统”、“统计报表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内部相关功能(如:“病人信息”、“医案统计”、“方剂统计”等)分析探讨303份通过在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刘启泉教授门诊收集的有关CNAG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1.病人信息统计结果在303份统计资料中,男161份,女142份;50-59岁段为患者集中段位,占总体的26.07%。2.中医疾病、证侯、舌脉及症状统计结果在录入资料中,“中医疾病统计”显示“胃脘痛”与“胃痞病”病名频次分别为158次与145次;“证侯统计”显示共有6项,肝胃不和证患者频次最高为162次,占总体的53.46%。“症状统计”显示共包含10种舌质、8种舌苔、15种脉象和31项临床症状,其中红舌出现151次、薄白苔出现119次、弦脉出现129次、嗳气出现218次,均居各项最高频次位。3.药物频次及药味归经统计结果录入资料的“药物频次统计”显示共涉及中药138味,其中单味药出现频次在60次及以上的药物共30味,单味药出现频次介于20-60次之间的药物共18味,单味药出现频次介于10-20次之间的药物共19味,单味药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下的药物共72味。“性味归经统计”的“四气统计”显示“温性药物”频次最高,为3181次;“五味统计”显示“苦味药物”频次最高,为4627次;“归经统计”显示脾、胃、肝归经药物频次分居前三位,依次为4176次,3734次,3399次。4.组方规律与新方分析结果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处方,当支持度个数为290,置信度为0.95时,运行结果显示得到17味核心药物;通过“新方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运行得到26组核心药物组合,在此基础上经过层次聚类分析,提取得到13首新方。结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本分析刘启泉教授治疗CNAG的相关经验,通过对数据结果分析,基本可以明确刘启泉教授“调肝和胃,不离五脏;药用苦辛,法取古方”的部分经验;并通过该平台内部功能运算整合出一些具有临床意义的新方,对促进刘启泉教授治疗CNAG经验的系统化总结具有一定意义。但由于样本容量和内部资料信息局限性以及时间周期的限制,获得的经验可能不甚完备,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