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同大多数化疗药物一样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也是依据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给药的,但由于患者个体间差异巨大,使得不可预料的毒副反应或无效治疗频繁出现。为了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将采用纳米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对使用多西紫杉醇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求算以mg·h/L为单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k)参数AUC指导下探讨AUC与BSA、BMI、给药绝对剂量、化疗周期的关系、不同个体间AUC的差异及AUC与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早期乳腺癌患者共96例纳入分析(37例来源于深圳市人民医院,59例来源于与Mycare公司合作的多家医疗机构),接受TC化疗方案(T:多西紫杉醇Docetaxel;C: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3星期为1个周期,于化疗的某一周期在静点多西紫杉醇结束前10分钟及结束后半小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全血,测定多西紫杉醇的血药浓度,计算得出AUC值。于化疗后第5天、第7天、第9天评价化疗后毒副反应,最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AUC与BSA、BMI的关系、不同个体间AUC的差异、AUC与给药绝对剂量的关系、不同化疗周期间AUC的对比,最后分析AUC<2.5mg·h/L组同AUC≥2.5mg·h/L组毒副反应的关系。【结果】(1)AUC与BSA、BMI、绝对给药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按照年龄分组,每个个体间的AUC值无统计学意义。按化疗周期来分组,每组间AUC值无统计学差异。(3)来源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的37例数据可单独用于研究AUC与毒副反应关系,结果显示:AUC<2.5 mg·h/L组的Ⅰ-Ⅱ级、Ⅲ-Ⅳ级白细胞减少症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同AUC≥2.5mg·h/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2.5mg·h/L组的Ⅰ-Ⅱ级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同AUC≥2.5mg·h/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及肝功能受损因无一例出现所以无法进行比较。【结论】多西紫杉醇适用于药代动力学参数AUC的剂量调节。给予多西紫杉醇3周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在AUC≥2.5mg·h/L时与严重的Ⅲ-Ⅳ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相关,与Ⅰ-Ⅱ级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相关。将AUC控制在2.5mg·h/L以下可以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AUC值及发生的毒性反应对药物剂量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