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220—420)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而在经过了千年天灾人祸的毁佚,我们实难窥见代表书法最高成就的魏晋二王书风的真相。如何有效的理解历史中流传的书迹,如何在各种风格间建立起逻辑的关联,是摆在每一位书法研究者面前的难题。本文拟以对“魏晋古法”的讨论为中心,对书法风格演化进行描述,以期提出一种书法风格描述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对某些相关书学观念做出新的阐释。论文首先对书法的核心问题——“法度”进行了语意分析。“法”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书法”是对“书写”的自觉,“笔法”是对“笔触”形式的发现。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本文对书法法度的性质与书法形式演变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魏晋古法”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汉字书写的特殊运笔方式。作为类名,“魏晋古法”是对由“隶势”向“楷法”转变过程中种种笔法范式的总称。“隶势”打破了“篆引”笔法的视觉平衡,反映了人们对“书写”的自觉。而以“楷法”的建立为标志,汉字形态融纳了书写的内容,同时在视觉重新建立其新的平衡。本文以“隶势”对“篆引”的解散与“楷法”的最终成熟为主要脉络,以民间简帛残纸书迹与名家法书的形式比勘为方法,对书法风格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对“魏晋古法”的总体印象。“楷法”形成以后,人们面对的不再是书写本身,而是如何再现一定的视觉形象。这种转变构成了“魏晋古法”在唐宋时接受与流变的主要线索。如何处理“书写”与“法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后期书法史上一系列基本观念逻辑展开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