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维吾尔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有新思路,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复杂情感的年轻诗人,他们那些难懂而让人深思的诗歌吸引了许多善于创新的年轻读者。但是新诗歌引起了已习惯于传统表达手法的老一代诗人的担忧。结果,像所有的新事物那样,年轻诗人的新诗歌成为新时期维吾尔文学中最引起争论的文学现象。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跟西方文学尤其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广泛接触,在中国文学坛上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流派,创作体裁和倾向。这种情况在维吾尔文学中也有一定的影响。维吾尔年轻人跟现代派文学接触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阿拉伯语和中亚突厥语言带来了阿多尼斯和马雅科夫斯基的影响,其二,通过汉语跟汉族梦龙诗人的作品接触。汉语是维吾尔诗人接触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最常用的通道。80年代形成的维吾尔现代派诗歌风格被称为Gungga(朦胧)。事实上,从很早开始,“朦胧诗”一词就成了包含各种现代诗歌流派的代名词,而这些流派之间可能千差万别,本文将依次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将依次探讨这些问题。序言分成三部分,分别讨论了论文的意义、此论题当前研究状况、及本文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朦胧诗的四种重要特点。第二章着重讨论本论文的两个核心议题之一,即朦胧诗在维吾尔文学史的地位。由于前人研究对朦胧诗自80年代中期出现及随后二十年的发展方面做了很多贡献,本文的重点将放在朦胧诗的历史背景――使这项运动在改革开放时期蓬勃发展的条件,有关朦胧诗起源的争论也显示了本真性在维吾尔文化中的重要。第三章分析了论文其他一些主要论题,即“具体”和“象征性的”朦胧诗流派之间的区别。通过文本分析,如著名诗人艾合梅迪江·悟斯满代表的“象征性的”派,以及帕尔哈提·吐尔逊,塔希尔·哈木提和阿迪力土尼雅孜代表的“具体”派诗歌作品,本章提出这种文体差异构成了朦胧诗内部的不同流派,这种差别程度相当于传统诗歌和整个朦胧诗之间的差别。通过分析朦胧诗目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本文结论将重申以上论题,并对今后朦胧诗歌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