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当今社会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伤后遗留功能障碍的比例在轻、中和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0%、60%和100%。脑外伤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精神/心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外伤后的康复治疗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传统的康复手段比如药物治疗、高压氧疗法、针灸治疗、运动训练、电刺激治疗等在伤后康复治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外伤后的康复领域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治疗潜力,绝大多数患者都能从中获益。因此,本研究通过制作脑外伤大鼠模型,利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干预,选择相应行为学及组织学的评价指标,观察其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大鼠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的影响,以探究其在脑外伤后的神经修复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TBI组)、实验组(rTMS组),每组各20只,sham组仅开放骨窗,TBI组和rTMS组均按照改良Feeney法制作重度脑外伤模型,所有大鼠术后正常饲养,rTMS组于术后第1天起进行每天20min、持续14天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sham组与TBI组不做治疗。各组均于术后第1、第4、第7以及第14天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行腓肠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测定,以监测其神经通路传导情况,同时腹腔注射Brd U以备后期损伤区Brd U+细胞检测;于rTMS治疗完成后各组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外伤后学习与记忆能力;实验完成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脑制作损伤区脑组织石蜡切片,行Nissl染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损伤区细胞形态及分布、GFAP+细胞和Brd U+细胞数量观察治疗后组织学改变。结果各时间点TBI组及rTMS组的m NSS评分显著高于sham组,与TBI组相比,rTMS组治疗后第1天与TBI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9,P=0.063),第4天(t=3.28,P=0.002)、第7天(t=7.50,P<0.001)、第14天(t=8.67,P<0.001)的评分则相对较低;MEP测定中,三组大鼠相同刺激强度下MEP波幅及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以第一象限入水为例,sham组有最短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ntency,EL)、最大的穿越平台次数以及最高的第三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而与TBI组相比,rTMS组逃避潜伏期在水迷宫实验第1天与TBI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2,P=0.478),而在第2天(t=4.37,P<0.001)、第3天(t=8.20,P<0.001)以及第4天(t=11.24,P<0.001)均低于TBI组;空间探索试验中,rTMS组穿越平台次数(t=5.84,P<0.001)及第三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t=7.84,P<0.001)均高于TBI组;Nissl染色结果显示,与TBI组相比,rTMS组损伤区域神经细胞形态相对正常,排列有序,数量多于TBI组(t=42.08,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TMS组GFAP+细胞数少于TBI组(t=4.03,P<0.001),Brd U+细胞数多于TBI组(t=7.59,P<0.001)。结论rTMS早期干预可促进脑外伤大鼠的神经修复进程,保护和促进神经元新生,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促进学习与记忆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