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分别以PCR技术扩增西汉古尸中的华支睾吸虫卵和现代华支睾吸虫卵基因组的ITS1和ITS2部分序列,对华支睾吸虫2000余年来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地理株的现代华支睾吸虫18S rDNAV4区的差异性,同时以18S rDNA的V4区作为分子标记,应用DNA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姜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系统发生学关系.该研究首次证实,在2000余年间,华支睾吸虫核糖体DNA中非转录区ITS1发生了遗传变异,其中ITS1的进化速率比ITS2快,在遗传变异研究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首次报道了湖北和广东华支睾吸虫的18SrDNA V4区基因序列并在Genebank登录;通过对18S rDNA V4区基因序列的比较与进化树的构建,证实湖北、广东、辽宁和韩国4个地域株华支睾吸虫的18S rDNA V4区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896-10096),彼此间遗传距离较小(0.000-0.013),在系统发生树中,湖北和广东华支睾吸虫形成一个支系,韩国和辽宁华支睾吸虫形成另外一个支系;根据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姜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18S rDAN的V4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证实日本血吸虫单独形成一个支系,而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姜片吸虫和肝片吸虫形成另一个支系.该研究的分子数据可以和其它分子数据、传统的分类依据等一起作为建立现代吸虫分类系统的基础,利用吸虫18S rDNA的分子数据,建立更大范围的系统发生树,探讨吸虫在整个生物界系统发生树上的位置,以进一步了解寄生吸虫的起源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