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学视域下的归化异化应用研究——以《红楼梦》两译本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它研究道德现象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变化,是揭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科学。翻译是跨语际、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只要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发生跨文化的交流行为,就会涉及到对待不同文化间关系的伦理性问题。要正确处理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种种关系,协调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显然需要伦理学的指导。   近20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一个明显的趋势:从传统的语言符号转换走向更重视文化的功能对等。据此,翻译便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相异文化之间的转换。对于如何处理好两种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问题,一般来说,翻译界有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前者主张以源语文化和原作者为归宿,而后者坚持以目的语文化和译文读者为归宿。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归化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异化译法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但归化异化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翻译与伦理学的关系、翻译伦理学的发展等方面对翻译伦理学进行系统阐述,本文还将讨论翻译伦理学与归化异化策略的关系,并利用根据哈贝马斯的变往行为理论建立起来的翻译伦理学对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探讨该理论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她凭借高超的写作艺术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被公认为是现代美国出色的文体学家。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旧南方秩序正受到冲击,而
对比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才能使其更明确,更易于被认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所对比的语言的特点,从而促进对比与被对比
比赛双方:南京大学青王子(P) Vs Histlsycjj(P)  比赛地图:欧哈那  这真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PvP,而且两人绝对是对战术进行过精心设计的。从一开始两人就不停聊天套近乎,但是表面上的和谐,并不能掩藏两人正在酝酿的各种杀招。比赛刚刚开始,两人都早早派出了探路的农民,但是都没有第一时间去对方的家里,而是在对方分矿的附近造下了一根水晶。这是什么情况?两人的发展方向出奇一致,而战术的选择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受到世界公认的优秀剧作家,其创作的“威胁喜剧”具有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引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品特风格”,品特戏剧的结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世界知识的基本认知活动,一直是中西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而阅读过程中的意义来源则更是阅读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