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它研究道德现象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变化,是揭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科学。翻译是跨语际、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只要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发生跨文化的交流行为,就会涉及到对待不同文化间关系的伦理性问题。要正确处理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种种关系,协调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显然需要伦理学的指导。
近20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一个明显的趋势:从传统的语言符号转换走向更重视文化的功能对等。据此,翻译便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相异文化之间的转换。对于如何处理好两种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问题,一般来说,翻译界有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前者主张以源语文化和原作者为归宿,而后者坚持以目的语文化和译文读者为归宿。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归化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异化译法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但归化异化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翻译与伦理学的关系、翻译伦理学的发展等方面对翻译伦理学进行系统阐述,本文还将讨论翻译伦理学与归化异化策略的关系,并利用根据哈贝马斯的变往行为理论建立起来的翻译伦理学对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探讨该理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