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据统计,全球超过50%人群存在Hp感染,我国属Hp高感染国家,总感染率高达56.22%。近年来Hp根除失败率逐年上升,对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增加是其主要原因,甲硝唑、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60%75%、20%38%、30%38%,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耐药率较低,平均为1%5%。随着Hp耐药菌株的逐年增多,传统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低于80%,且存在不良反应多、患者耐受性差、易复发和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高首次Hp根除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选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荆花胃康胶丸分别联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进行根除Hp治疗,通过观察各组患者的Hp根除率、临床症状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荆花胃康胶丸在根除H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经14C-UBT首次明确Hp感染阳性的成年患者100例,其中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龄45.7±10.4(1675)岁。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进行Hp根除治疗,A组(33例):埃索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疗程10d;B组(34例):埃索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3次/d,疗程10d;C组(33例):埃索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荆花胃康胶丸160mg3次/d,疗程10d。观察各组主要临床症状及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4w后复查14C-UBT,观察Hp根除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试验分组:B组)Hp根除率为82.4%(28/34),高于对照组(试验分组:A组)75.8%(25/3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上腹痛、反酸、烧心、腹胀)缓解率分别为90.3%(28/31)、87.5%(21/24)、81.8%(18/22)、85.7%(18/21),均高于A组63.3%(19/30)、64.0%(16/25)、58.3%(14/24)、54.5%(12/22),其中B组上腹痛、腹胀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P<0.05),其余各项与A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期间,各组均有少数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味觉紊乱(口苦,口腔异味)、腹泻、失眠和头痛,但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2/34),明显低于A组39.4%(13/33)(P<0.05)。2、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试验分组:C组)Hp根除率为87.9%(29/33),高于对照组(试验分组:A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上腹痛、反酸、烧心、腹胀)缓解率分别为89.7%(26/29)、89.3%(25/28)、87.5%(21/24)、90.0%(18/20),各项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4/33),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荆花胃康胶丸分别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两者均能提高Hp根除率,但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能明显提高上腹痛、腹胀的缓解率;亦能较快缓解反酸、烧心症状,但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能显著提高上腹痛、反酸、烧心、腹胀的缓解率。4、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荆花胃康胶丸分别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两者均能明显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