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绿地建设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绿地系统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自1992年住建部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以来,全国城市相继开展了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促进了城市绿地总量的显著增长。2004年住建部又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更高要求,较少局限于绿量的指标,而把关注点放在切实提高城市整体环境和社会生态系统方面,期望城市能形成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关设施不断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形态。应对新的目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不断拓展。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来看,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注重生态合理化、系统关联化和服务精细化等方面,在编制方法上强调多角度研究、多技术手段的运用。“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多地关注构建生态网络、整合特色要素、拓展绿地功能、推动生态修复等内容,对市域生态体系、城区绿地结构、绿地品质和服务、生态环境特色等方面做出更深的探索,拟定更优的策略。论文以盐城市为实例,瞄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对现状绿化建设进行评析,总结出市域生态结构系统性缺失、中心城区绿地布局指导作用不强、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不高、城市生态的地域特征不凸显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即:在市域层面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对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进行整合,运用“基质-斑块-廊道”模型搭建网状生态绿地空间格局;在中心城区层面以功能为导向,以绿地为触媒,提出指引性强的绿地布局结构;在提升公园绿地服务能力方面,运用先进技术,以实现“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全覆盖为目标校核绿地布局,并从设置永久性绿地、增强社区周边绿化服务能力和融合公园绿地与体育健身服务功能等方面做出应对;在城市特色风貌打造方面,结合盐城“百河之城、湿地之都”的基底,提出通过控制开放性公共绿地的滨水贴线率的方法来达到河道空间的修复与重生。本论文以实际项目来总结和探索基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定位的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方法,以期形成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