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顶管穿越车道地面变形规律及控制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zheng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开挖顶管施工在避免了对地面开挖的同时,容易发生地面沉降、隆起等病害,影响车辆通行的舒适性及安全性。针对这一问题,依托具体项目,采用现场调查取样、查阅规范、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顶管施工过程中顶推力、注浆压力、摩阻力、施工阶段等因素,研究了各因素对土体变形、路面沉降的机理、发展过程及沉降的规律,并针对具体施工过程提出相应的建议,优化施工过程,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顶管过程当中的路面沉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浅层顶管施工在顶管机工作面通过监测面时机动车道发生隆起,顶管机通过后,地面自顶管管道轴线向两侧开始发生沉降,随着施工的进行,沉降范围及程度逐渐扩大,直至最终稳定;(2)工后注浆在对施工造成结构破坏的土体起到补强加固的同时,填充了管道与周围土体间的空隙,能有效的控制地面沉降的范围及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其作用效果与注浆压力的大小呈正相关;(3)顶管机与周围土体摩阻力的减小对控制地面沉降的控制作用效果甚微,可以忽略不计;(4)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对路面沉降影响作用自大向小依次为注浆压力、顶推力、摩阻力。其中在120%工作平面等效应力的注浆压力+100%工作平面等效应力的掌子面推力工况下,机动车道发生沉降的大小及范围最小。该论文有图59幅,表6个,参考文献53篇。
其他文献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稳步发展,基于劳动密集的行业属性,其增速依然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我国建筑业EPC模式在国际工程中广泛应用,同时近几年随着BIM技术的推进,基于BIM技术的EPC模式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得出BIM信息技术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先进手段,BIM信息技术
本文介绍了GPRs模块从上电到连接到网络的一般过程及其相应AT指令,以ATMegal28单片机作为DTu的控制器,GPRs模块采用华为GTM900c。重点介绍了在不嵌入操作系统情况下的DTu应用软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实践日益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一方面,随着技术和资本等力量的入场,
对模块机器人的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以长方体作为连杆模块,归纳出9种模块联结方式,3种关节模块形式,根据Plucker坐标法,建立各种模块的坐标系及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组.
10月28日,笔者来到十二师二二二团气象站,见到了气象站员工丁娜。今年32岁的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1年。季节交替、风霜雨雪,11年让丁娜对这里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非常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