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应用无创的红外热像技术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客观指标,通过浅针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单纯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安全有效且病人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及更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采用浅针结合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后休息1天,再继续治疗6天休息1天,为1个疗程,疗程后采用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面部温度差值对比两组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显著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面部温度差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有显著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面部温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面部温度差值改变上无明显差别。结论:1、两种方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均有显著疗效,浅针是治疗过程中患者更容易接受的疗法、依从性高,因此这种疗法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2、两组治疗后面部循环功能改善,面部健患侧温度差值减小,故红外热像技术拍摄计算的面部温度差值可作为本病临床诊疗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