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技术观察浅针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rueb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应用无创的红外热像技术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客观指标,通过浅针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单纯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安全有效且病人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及更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采用浅针结合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后休息1天,再继续治疗6天休息1天,为1个疗程,疗程后采用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面部温度差值对比两组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显著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面部温度差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有显著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面部温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面部温度差值改变上无明显差别。结论:1、两种方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均有显著疗效,浅针是治疗过程中患者更容易接受的疗法、依从性高,因此这种疗法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2、两组治疗后面部循环功能改善,面部健患侧温度差值减小,故红外热像技术拍摄计算的面部温度差值可作为本病临床诊疗参考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及探讨新生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方法对235例住院死亡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为9.89%.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
环境破坏导致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今后的高考作文题中,可能会出现"保护动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保护环境献计献策"等话题。我们在写作时可通过动物来反映当今的环境问题
目的探讨固尔苏(curosurf)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对70例NRDS患儿早期足量使用curosurf,配以综合治疗措施,严格加强消毒管理,观察其在使用Curosurf前和使用后各时段肺功能指标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以及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用药后PaO2、PaCO2、a/APO2及OI较用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病死率4.2%,并
合肥地区在工民建中积累了评价极软(软)岩桩基承载性能的经验,通过与桥基规范的计算比较和引用实际的市政工程检测与测试结果及工程使用效果。推广实践经验在市政工程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