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增强我国公民意识,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基本体制——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民主政治等的实现,需要现代公民的支撑。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意识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以普及法律常识工作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懂得如何开始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两千年的专制主义的文化积淀,使我们习惯于做唯唯诺诺的小百姓,头脑中充斥的满是“草民思维”、“臣民意识”、“顺民思想”,习惯于对权力曲意逢迎,因为畏惧权力而变得顺从。由于公民权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维护,致使中国人缺乏权利意识和责任感,缺乏参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热情。这些与现代民主国家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公民意识的缺失和淡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的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培养国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顺民”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有人的觉悟的公民。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