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色彩符号的构成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作为一种艺术元素,它不仅是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同时也可以用来为文学这种艺术形式服务。文学以语言为媒介,绘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手段,因此文学中色彩符号生成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结合了文学与绘画这两个艺术门类的特征。绘画因素向文学作品的渗透,一方面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使文学作品融汇了绘画的技法和审美特征,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色彩形象化的表达,又使创作者浓郁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呈现出诗意盎然的美学效果。可以说,对文学中的色彩符号的研究将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课题。 本文以探讨色彩符号的构成规律为契入点,展开对文学中色彩符号运用现象的分析。拟分五个部分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从中国文学的色彩观入手探讨其形成发展的内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对色彩选择的决定作用,原始宗教对色彩符号丰富联想性意义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对色彩精神内涵的注入等方面来分析;内部原因从绘画理念对文学创作者色彩观念的渗透,不同审美趣味对文学创作色彩运用的制约两方面来分析。 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中色彩符号的生成及特性。在这一部分中,文学色彩符号的生成将从色彩词汇的出现、色彩意义的生成方面来展开分析;文学色彩符号的特性从间接性、稳定性、模糊性三个方面分析。 第三部分:从其写人、状物、抒情、造境四个方面来论述文学色彩符号的一般功用。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文学中色彩符号的运用技巧。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文学中色彩搭配的技巧,文学借鉴绘画对色彩的处理方法,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实现色彩符号的巧妙构织;另一方面是色彩符号的修辞技巧,语言和色彩的结合使色彩符号具有了比喻、象征和移用的功用,大大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联想、暗示意义,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五部分:从美学的角度阐释文学色彩符号构成的一般规律,文学中的色彩符号已不是纯自然的色彩,它是人类生命形式的抽象,正是在主体移情的作用下,使得这一抽象内容具象化。通过对色彩符号的美学阐释,以期为文学色彩艺术的把握找到更深层次的根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活动所需的服务范围也不断增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也随之增加,盲目的扩张城市建设用地,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建设用地不协
颜真卿是唐代杰出的害法家,同畴在文学方面尤其是古文劁作上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着名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曾将他舆李莘、萧颖士、独孤及、贾至等监列爲“大致能
拟声,也称之为声喻,是一种原始的、常用的修辞手段。几乎所有语言都有拟声词,不仅是在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出版物当中,即便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为了传达更为逼真形象的信息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