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变迁中,产生了许多以地域特征为代表的民居模式,进而发展为不同的民居文化。陕北民居即是这些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表现题材也越来越广泛,陕北民居逐渐在山水画中成为表现的对象,探究其发展不仅可以帮助了解这些表现方式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更可以指导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为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民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陕北民居形成了以窑洞建筑为主的村落民居形态,在山水画中对陕北民居的表现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比不同时期代表画家的作品,重点阐述了山水画中陕北民居表现地位的演变:经历了出现、解放初期逐渐形成的“点景”表现以及改革开放后“点景”与“主体”表现共存等发展阶段,梳理了这一题材的发展脉络。本文从窑洞意象的提炼与表现、笔墨语言的多元化、构图方式的不拘一格和新材料的创新使用四方面来分析在山水画中陕北民居的表现。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对陕北民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建筑形态,而是陕北的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生活艺术的体现。陕北民居在山水画中起步虽晚,但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已经渐渐展现出其自然纯朴的气息和丰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