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发育为主,详细观察和描述了其发育过程中眼的形态变化,并分别对各发育时期视网膜的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洲爪蟾眼的发生开始于眼原基的形成,进而形成视泡,视泡由间脑两侧壁向外突起,视泡腔与脑腔相连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晶状体的发生是在视杯外壁增厚的同时诱导覆盖其上的胚胎外胚层内层增厚,形成预定晶状体板,随着视杯外壁的内陷预定晶状体板继续增厚成不规则圆形,随后与外胚层脱离并内陷;在视网膜和晶状体诱导作用下,预定角膜上皮开始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初级角膜基质,随后间质细胞侵入初级角膜基质中,形成次级角膜基质和角膜内皮,最后变为透明的角膜。在早期,色素视网膜厚度变化差异显著,由63.8±1.9μm减小到10.9±1.0μm(P<0.05),而神经视网膜厚度变化不大,无显著差异。视网膜这两层结构在发育早期分化的有序进行可能与早期胚胎头部内空间以及附近的间充质细胞有关。发育后期视网膜总厚度呈递增趋势,由46.3±2.3μm增加到71.8±2.5μm。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结果显示:RT97免疫反应在非洲爪蟾视网膜发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有表达,说明神经丝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具有同源性,并提示我们RT97抗体可以作为非洲爪蟾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标记蛋白加以研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