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种类和分布及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dianzi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松属树种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传播媒介复杂,寄主种类多,危害性大,尽管人们已对其研究了近半个世纪,但是对该病的真正病原还不清楚。目前很多学者认为,细菌在该病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人相继从松材线虫体上分离到了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属的一些种,为弄清楚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种类,研究我国松材线虫所携带的细菌在区域和寄主上的分布,以及这些细菌对该病究竟有无关系等问题。本研究着重从我国松材线虫病发生的不同疫区、不同发病期、不同寄主松树病死木采样,从病木直接分离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经过鉴定,并筛选了有致萎活性的菌株,证实了它们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同时也对松材线虫与各类优势致病性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松材线虫病在我国的发生、发展、分布和蔓延,选择我国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有代表陛的疫区:江苏、安徽、上海、湖北、浙江和广东等,在2001年春秋两次进行采样。采集了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黑松、马尾松病木,采用木块组织分离法,分离松材线虫所携带的细菌58株。利用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对这些细菌进行了鉴定。发现在病木组织中松材线虫的体上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其优势种群有三类,主要是假单胞菌、其次是泛菌和不解糖消化链球菌。荧光假单胞和泛菌1几乎在所有采样疫区、感病的黑松和马尾松组织内松材线虫体上均可检测到,其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菌菌株。并且分析了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在区域和寄主上的分布情况。 2.以培养60天的无菌黑松切根苗为实验材料,用细菌菌株的培养过滤原液和浓缩液,在无菌条件下,测定了58个菌株培养物的致萎活性。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携带的三大类细菌中,有致萎活性的菌株是假单胞菌属和泛菌属的一些种。其中,荧光假单胞菌和泛菌1的部分菌株的培养液致萎活性最强,大部分泛菌和少量假单胞菌的一些种致萎活性次之,不解糖消化链球菌对无菌黑松切根苗没有致萎活性。通过对过滤原液和浓缩液致萎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细菌产生的某些活性物质对热不稳定,在高温条件下,部分活性成分有所改变,发生变性、分解、或转化成无毒成分,这对探讨细菌毒素的成分,明确细菌致萎的分子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3.选择致萎活性不同的各类代表菌株,以培养4个月的无菌黑松苗和10年生黑松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和野外人工接种。结果显示,用细菌单独接种不致病,无菌松材线虫单独接种不致病或发病轻且慢,二者混合接种、有菌线虫接种均能使黑松苗和野外多年生黑松发病严重,不致萎的不解糖消化链球菌和无菌线虫混合接种,寄主不发病或发病轻且慢,由此认为假单胞菌和泛菌的一些种与松材线虫在致病性上有协同作用。 4.接种后再分离结果显示,细菌单独接种的植株内都没有分离到细菌,无菌线虫单独接种的没感病植株,分离到了线虫,但没有分离到细菌。无菌线虫单独接种发病的和细菌与无菌线虫混合接种发病的植株都分离到了大量的线虫和细菌。由此说明,单独细菌不能侵染成功,不能在寄主体内正常生长繁殖和传递扩散,必需有线虫的携带和传播,才能发挥其毒害作用,无菌松村线虫单独接种也不能使松树表现症状,只有当与其伴随的某些特异的细菌存在时,线虫在松树组织内才可大量繁殖并迅速扩展,由此可见松村线虫所携带的细菌对松村线虫的致病性或其生长发育有影响。 5.松村线虫对其体上携带细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荧光假单胞菌促进作用最强,泛菌次之,对不解糖消化链球菌几乎没有作用。荧光假单胞菌和泛菌1伴随在线虫体上,也能促进线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尤其是荧光假单胞能明显提高线虫的产卵量和繁殖速度,促进线虫的个体发育,从而提高了线虫的致病活性。 以上研究都说明,松村线虫病的发生是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某些特异的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些细菌对松村线虫病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东北地区的卷叶象科(鞘翅目:象甲总科)昆虫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论文主要包括3部分。第1部分绪论,回顾了世界及中国卷叶象科的分类研究概况,介绍了卷叶象的形态特征,
本文对森林资源及地理信息系统做了详细的概述,并以登封国营林场为试验对象,在软件ArcViewGIS、Photoshop支持下,成功开发了国营林场森林资源信息管理专用软件。该软件能实现
大青山主要造林树种菌根合成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集中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两个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