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研究家和民主革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对一系列战争与革命的失败,几乎处于亡国的边缘。与此同时,在中国思想界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怎样学习西方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也产生了激烈角逐。对此,蔡元培应时而生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五种教育。同时,他认为:五种教育要应时而用,其中,必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至于文化问题,他持有自己的理性态度: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兼容新旧,循思想自由之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为我所用。并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并以此为公民道德教育之要旨。蔡元培全面而详实地阐述了:道德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的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从整体上清晰地呈现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他还特别强要重视公德教育,避免传统的重私德而忽视公德的教育观,要公德与私德并举。这样就有力的证明了: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不足,凸显出公民道德教育的正确性。同时,他认为,公民道德教育之要旨为“自由、平等、博爱”。这不仅是对儒家“义、恕、仁”思想的肯定,更是对封建“吃人礼教”思想的有力回击,从而凸显出道德主体“人”的地位,解放了人的思想。因此,他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理性地回答了中西文化之争问题。较之于蔡元培时代,虽然我们今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应的制假贩假、诈骗、政治腐败、贪污受贿、作品侵权等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些道德滑坡现象,因此,研究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等的长足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