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性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正好,但贫困问题仍然突出、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我国的乡村地广人多,生活在乡村的常住人口仍是我国人口的主体部分,贫困发生率在西部地区通常会达到10%以上,在少数民族八省区更是高达12%。要从空间上消除贫困,解决不平等的问题,加大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力度将是重点,因此中国地理学者们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乡村。本文收集研究区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基于两个系统共选取15项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优化后的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ESDA研究2005~2015年间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西南地区贫困县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探讨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性变化的耦合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西南贫困地区2005年乡村性均值为0.7811,说明研究区的整体乡村性强;2015年乡村性均值为0.6377,说明研究区的整体乡村性弱。研究区内的乡村性在十年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程度呈现出较为均质的状态,且空间上分布状态与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无明显差异性。(2)西南贫困地区乡村转型度均值为0.3543,其中乡村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公路密度、旅游业综合收入的变化值两极分化程度较大,城镇化率的变化在空间上呈均质状态分布,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的变化和旅游业综合收入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研究区东北部变化程度整体高于西南部,耕地面积与县域面积比值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整体高于东部地区。从分布情况看,乡村转型程度的排名东部地区整体高于西部地区,地区内地势平缓交通便捷的县区转型程度的排名优于地势陡峭基础设施薄弱的县区。(3)研究区乡村性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度RC的均值为-0.8969,极差值为0.2987。耦合度低的县区主要集聚在武陵山片区、滇西边境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中等的县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和云贵高原的低海拔地区,高的县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高原和乌蒙山连片特困区。研究区内乡村性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RD的均值为-0.4706,极差值为0.3965,研究区内广泛集中分布的县区为勉强协调型。RC和RD在空间上整体发展趋势都较明显,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呈U型,强度先减后增,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倒置U型,强度先增后减。
其他文献
安乐死,这一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焦点命题,从它的出现就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安乐死问题的探讨还在持续发酵。人们越来越多的在思考当生
<正> 性欲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人类为了种族延续和发展的本能。性欲的个体差异很大,只有长期在适当刺激下不引起性欲或性欲亢进的人才被认为是性欲异常。一般说来,性欲低下的
<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任何产业都有可能通过增加知识投入来提升其附加值".因此,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生产知识的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科技竞争成为全球
一、绿色消费呼唤着无公害蔬菜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确实,食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最基本的消费,它提供人生存、生长、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无疑,食的营养价值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双方均有盲目追求过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现象。这助长了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经济上难以保证为军服务。面对市场经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对于语言应用来说,翻译是沟通人类思想信息交流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文化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语境是语言使用者在应用语言
电影文学剧本《别无选择》讲述了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在走上社会的过程中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断选择和挣扎的故事。全剧以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自由职业画家高鹏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