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代(近代汉语末期)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作为语料库,以语法化理论为背景和主要分析工具,在详细分析描写语料用例的基础上,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歧路灯》中的程度副词作了穷尽性的、“语法化”的考察,试图获得关于这类副词意义、用法和演变轨迹等方面较明晰的认识。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又被称为“虚化”、“词汇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本身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具有渐进性,有一定的规律,有可以解释的变化发生机制。 关于语法化的演化规律和发生机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就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发现的汉语语法化演化机制主要有:隐喻、更新、叠加、强化、弱化、移动、典型确认等。 在具体考察过程中,我们主要参照了石毓智和李讷(2001)的七条标准和张谊生(2000)对副词语法化演化机制的判定。在具体到对某个词的考察中,主要参考各个学者对同个词的相关论述,由细而微,如遇到学界空白的问题(如方言特色浓郁的程度副词),则从具体的语料用例和现实情况出发,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程度副词是汉语副词中一个重要的次类,学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的研究更是如此。在《歧路灯》中,程度副词是较活跃的一类副词,表现为数量多、使用频度大、范围广,在语料中多种形态并存,即程度副词原词,发展态,过渡态,虚化,直到成为成熟的程度副词交错存在。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歧路灯》中的程度副词体现了非常典型的语法化特征和语法化的基本规律。如“大”的虚化就经历了一个“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的典型虚化链。 形容词是程度副词最大、最主要的来源。其主要的生发机制是用在状语的位置,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泛化、虚化而成的。 考察中我们还发现,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补语位置也是程度副词的一个重要的生发环境。比如“十分”、“紧”等程度副词的形成。 在程度副词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心理作用、主观认知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