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有效促进了各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国际PPP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贸易投资一体化、自由化等制度安排和规则推动了区域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使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成为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经难以满足城镇化提速所带来的巨大需求,中国政府逐步通过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等管理制度,为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也通过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激发市场活力。然而,PPP并不是提供项目融资和推进项目顺利完成的灵丹妙药,其原因在于通过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务时,私人投资者将收取额外费用,而以往通过传统采购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免费的。PPP项目通常要求参加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较强的资金实力,同时项目交易协商耗时也较多,因此并不一定能够为项目的每一参加方都带来可观的回报。因此,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PPP项目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与度仍然较低。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明显变化,中国PPP市场逐步进入全面转型期,因而需要以开放视角研究中国PPP市场发展。与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一样,PPP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应选择适合国情的PPP市场开放模式。中国PPP市场在制度建设、市场主体竞争力、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国家PPP市场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中国PPP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且存在诸多问题,PPP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应慎重选择PPP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实施策略。根据典型国家PPP市场开放经验、中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贸易投资谈判进程,以及国民经济和PPP市场发展情况,本文认为中国PPP市场应采用分阶段、渐进式的对外开放模式,并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为PPP市场主体在部分领域融入国际竞争环境争取过渡期,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了PPP市场开放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外资参与PPP市场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对PPP市场对外开放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研究。从全球视角分析了中国PPP市场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影响PPP市场对外开放的因素,在梳理和研究国际PPP市场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影响PPP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国际规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情况,探讨了国际规制和相关开放战略与PPP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内在关联性,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PPP市场发展及开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选取适合中国国情的PPP市场开放模式和实施策略,并就中国PPP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