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济源盆地侏罗系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济源盆地中生代地层,前人利用多种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进行了构造、沉积和油气远景分析,但没有以中侏罗统马凹组为目标地层的沉积环境的详细研究,关于侏罗系地球化学特征和物源的系统研究也未见报道,侏罗纪济源盆地与外围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关系未明确。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地层学等方法对济源盆地侏罗系进行了沉积环境和物源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  (1)马凹组下段发育80m厚的岩屑石英砂岩,该段砂岩自下而上所取样品平均粒径总体由大变小,分选由中等逐渐变好,概率累积曲线由“低斜四段”式渐变为“高斜一跳一悬两段”式;该套砂岩沉积时期水流不稳,有多期洪流出现;其C-M图主要发育牵引流中PQ、QR、RS段,符合经典河流相沉积模式。马凹组下段发育曲流河相,上段主要发育湖泊相:其中河流相识别出河床、堤岸和河漫3种亚相,湖泊相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滨湖和浅湖3种亚相;  (2)济源盆地侏罗系泥质岩样品的δEu均值0.64,中度负异常,δCe均值0.90,轻微亏损,LREE/HREE、(La/Yb)N均值分别为9.1和9.5,轻重稀土分异明显。指示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反映出,济源盆地侏罗系总体处于弱氧化-还原环境,且还原性自下而上依次减弱,水体逐渐变浅;鞍腰组和杨树庄组时期,济源盆地处于鄂尔多斯大型盆地开放体系中,气候逐渐干旱并未影响水体盐度,总体为淡水沉积;马凹组沉积时期,太行山的隆升使济源盆地完全封闭,气候干旱造成水体盐度增大,总体为半咸水沉积,存在短暂的气候湿润期,水体盐度对应减小;  (3)济源盆地侏罗系沉积物源自下而上有长英质物质逐步减少、基性火成物质逐步增加的趋势,说明济源盆地在侏罗纪受到太行山复背斜隆升和剥蚀的控制,其早期大量物源来自复背斜上被剥蚀的复旋回长英质盖层,到晚期,随着复背斜的隆升和剥蚀的加强,其核部古元古-太古界基性物质成为盆地重要的沉积物源之一。与此同时,秦岭造山带也向济源盆地侏罗系贡献了大量物源。因此,济源盆地的侏罗系揭示了太行山复背斜逐步隆升-剥蚀的过程,成为我们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文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恢复了济源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深入揭示了侏罗纪济源盆地与周边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关系,对制约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演化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鹧鸪山隧道属深埋长大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对鹧鸪山隧道进行系统化的施工地质预报实践与研究,不仅对该隧道的正常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其它隧道工程的地质预报工作也具有重要
本研究为改善传统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大工作空间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设计方法,包括了机构的结构设计、运动副轴线配置关系、机构构件尺度设计等方面,最终可以以工作空间为设计目标设计出具体的机构构型,确定出机构的尺度。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通过研究支链中运动副对支链末端自由度的影响以及运动副轴线的位置关系,得出了支链末端需要三转动和三移动自由度时,支链的结构组成及运动副轴线的配置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以针尖-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为成像信号,打破了传统光学显微镜最高放大倍数受光波波长限制的局面,其扫描图像的最高分辨率可达0.01nm,撬开了微纳米世界的大门。但是在大气环境下,AFM针尖与样品间会形成液桥。液桥引起的毛细力会影响微悬臂梁的变形,从而引起高度像失真。另外,AFM轻敲模式下,针-样分离拉伸液桥直至破碎产生的耗散能
平面低副机构是应用很广泛的机构,其中又以铰链四杆机构最为常用。连杆曲线是连杆上的点对于机架的运动轨迹,连杆上各点有多种多样的轨迹曲线。铰链四杆机构通过转化后得到许多带移动副的四杆机构,又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连杆曲线。连杆曲线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一般的几何曲线均可由连杆曲线复演,而且可以满足机械设计中各种导向机构或其它机构运动规律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工作可靠。例如,在加工工艺上,可以让连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