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71例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8月~2012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71例,其中男59例,女12例;受伤时平均年龄44.6岁(16岁~75岁),年龄≥40岁患者48例,年龄<40岁患者23例;63例患者存在合并伤,其中合并同侧下肢骨折16例;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简单骨折26例,复杂骨折45例。患者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用改良Merle d’Aubign e和Postel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分,根据所得评分将临床疗效分为:优,良,一般,差。根据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同侧下肢骨折、并发异位骨化六方面因素进行分组归纳,对各组随访结果进行评分及计算其优良率,并对以上各项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的98例患者中71例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8月~63月,平均21月。按照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39例,良16例,一般11例,差5例,临床优良率77.47%。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4.61%、57.90%。术后获得解剖复位和术后复位一般+复位差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6.00%、57.14%。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临床优良率分别为75%、82.61%。男和女临床优良率分别为79.66%、66.67%。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临床优良率分别为76.92%、77.78%。合并同侧下肢骨折和未合并同侧下肢骨折临床优良率分别为43.75%、87.27%。术后并发异位骨化和术后未并发异位骨化临床优良率分别为52.94%、85.19。统计结果,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术后获得解剖复位和术后复位一般+复位差、合并同侧下肢骨折和未合并同侧下肢骨折、术后并发异位骨化和术后未并发异位骨化,各组均差异有显著性;龄>40岁和年龄<40岁、男和女、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各组均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感染1例;外伤后坐骨神经损伤9例(13%),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4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异位骨化17例,按照Brooker分类法,其中Brooker Ⅰ、Ⅱ级13例,Ⅲ、Ⅳ级4例。结论:(1)手术时机和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两个关键因素。(2)年龄、性别及骨折的类型都不是影响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3)合并同侧下肢骨折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4)术后并发异位骨化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5)对于后壁大块骨缺损无法修复者,可用带臀中肌的转子间嵴肌骨瓣进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