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涉及到需求、建筑、设备、调控等多方面因素。国内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相继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等重点研发计划。夏热冬冷地区95%以上的居住建筑为高能耗建筑,主要原因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差。近年来,各国针对围护结构都做了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差距。同时因为气候差异,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其外墙保温形式不同于北方和夏热冬暖地区,需要同时考虑夏季防热、通风降温以及适当兼顾冬季防寒。因此为优化该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节能,研究该地区建筑外墙的动态传热特性及其不同形式外墙对负荷的影响十分有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相同传热系数下,不同保温形式动态传热差异以及对其建筑负荷的影响。借助模拟工具EnergyPlus建立房间模型,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墙体动态传热仿真模型。并对某一冬季工况,用“墙体动态传热性能测试平台”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显示墙体内外表面温度偏差均小于4.2%,模型设置合理。在自然工况下,比较13种不同外墙构造在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城市(上海、长沙、重庆)建筑房间全年自然室温分布,说明适当降低传热系数有利于提升室内舒适,但在房间换气次数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效果不明显。研究重庆地区典型气象年7月20日(晴天)工况下传热系数为0.77(W/m~2 K)的内保温、外保温和自保温三种保温墙体在自然室温下,建筑不同朝向壁面温度、传热方向、传热量和蓄热量的变化发现:三种墙体白天和全天时段均表现为蓄热,夜间表现为放热。对比全天蓄热量,内保温墙体是自保温墙体的1.4倍,是外保温墙体的2.6倍。在供暖空调间设备开启或关闭后,内保温墙体内壁面温度响应最快,且冬季客厅工况对内壁面温度的影响大于夏季客厅工况。通过对无保温旧建筑外墙进行改造,探讨不同保温方式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房间负荷的影响。用实测房间温度作为参照校正模型后计算建筑负荷,结论有:减小传热系数到0.77(W/m~2 K)对降低制冷负荷效果明显,但三种保温形式在总负荷节能率上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