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场馆是举办、承办各种赛事、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和进行全民健身活动必不可缺的硬件设施,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吉林省长春市政府于2001年8月成功取得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申办权后,先后投入人民币220亿余元用于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其中位于长春市且具有代表性的场馆有:投资人民币1.73亿元的吉林省速滑馆;投资人民币2.1亿元的长春五环体育馆;投资人民币4亿元的长春莲花山滑雪场等。这些场馆在建设、扩建及改建之初已经有了明确规划,即赛期与非赛期的不同运营方式,但通过笔者的调查与走访,发现目前这些场馆在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型体育场馆综合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论述较多,但鉴于冰雪场馆具有特殊性以至与其相关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参考夏季场馆成功运营案例,采用了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冰雪场馆的建设投资形式、管理组织机构、非冬季的利用、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消费者信息回馈等为切入点,对亚冬会后长春市属冰雪场馆的运营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经研究发现:1、第六届亚冬会后长春目前滑冰馆缺乏专业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现有工作人员多来自系统内部,还有的是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他们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基本与岗位工作要求具有一定差距,虽有定期的岗位业务培训,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冰上项目发展较为狭窄,除吉林省速滑馆利用与开发相对较好外,其余冰上场馆利用率较低,闲置期较长。2、第六届亚冬会后长春冰雪项目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雪上项目发展呈多元化趋势,规模与水平较高,有固定的消费人群,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冰上项目发展较为单一而且多集中于吉林省速滑馆,相对于其它冰上场馆其利用率则较高,服务于竞技体育的同时,业余训练开展较为丰富。但如长春富奥冰球馆、长春市速滑馆等利用率则较低并有长时间闲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