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萌”由一个网络流行词汇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得不令人惊叹和关注。其实,“萌”起源于日本,日语写法为“萌え”,原先是御宅族内部的“黑话”,指的是当(御宅族)看到令自己为之一动的动漫人物或角色时,从心底自然流露出的狂热喜爱之情。后随着御宅族的壮大和ACG作品的传播,“萌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熟知,并一度成为当时最受欢迎词汇,“萌ぇ”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萌ぇ文化”开始在全世界的传播。日本“萌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最初主要依靠ACG爱好者,后来普通网民成为“萌文化”的有力推动者。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萌文化”虽然有一些异于“萌ぇ文化”的地方,但仍是一种青年亚文化。“萌文化”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为主体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比如孤独自我的慰藉、展现自我的渴望等。“萌文化”表面看起来具有温暖、可爱、纯真等特点,但其仍带有边缘性、反传统性和解构性等亚文化特征。在商业领域,萌经济大行其道的背后真相,不过是商业对“萌文化”收编的结果。政治领域,“萌文化”一时间成为各大主流媒体跟踪报道的对象,官方机构也采取措施卖萌来拉近官民距离,主流意识形态的种种做法既有伯明翰学派的色彩,同时又有所突破。“萌文化”未来的发展之路尚未可知,但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商业利益的无孔不入使得其未来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只希望以亚文化的视角对“萌文化”这一学界研究较少的课题进行补充研究,同时希望能够对以后的“萌文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