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oos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期以来,对萧红的评价和阐释逐渐增多,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萧红进行阐释,从这些阐释和评价中所呈现出来的萧红形象日渐丰富和多元化。本论文以新时期以来萧红评价为研究对象,梳理和辨析其中所隐含着的萧红形象,并探寻萧红形象的“重构”这个论题。通过对以往评价的再解读,尽可能地去“还原”萧红。通过对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重构过程的考察,把握萧红形象重构的内在依据以及与这些内在依据相关的文学史、思想文化史情境。本论文主要应用文本阐释和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为了较为集中的展现萧红形象在新时期以来演变的脉络,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萧红研究著作为解读对象,从中归纳出具有症候性的萧红形象。本文按照时间段划分为三个部分来研究萧红形象的重构。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萧红形象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集中于新时期初始至八十年代文学史视野和思想文化视野中萧红形象的重构。通过对新时期伊始现代文学史中萧红评价的梳理,发现萧红在这一时期文学史中呈现为“左翼作家”的形象,论述萧红“左翼作家”形象生成的依据,并将新时期前后的萧红形象进行历时性的对比。对思想文化视阈中萧红形象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特征进行分析,重点考察萧红从“左翼作家”形象向强调萧红女性特质的形象过渡的过程,包括对第一本萧红传记的形象和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萧红形象的解读。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九十年代个体化萧红形象的重构。依据萧红本体形象的两个基本面,将个体化萧红形象的重构分为萧红作家形象和萧红女性形象两个层面。萧红形象从文学史对萧红“才情”的强调显现出萧红作家形象个体化特征。在女性文学研究视野内,萧红的女性形象也存在着多样化的阐释,萧红的个体化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解读。萧红的个体化形象在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推进。第三章主要考察的是新世纪之后萧红“民间化”、“平民化”形象的重构。进入新世纪,萧红研究进一步深化。通过为萧红立传来阐释萧红,是许多思想文化研究者重塑萧红的一种重要方式。来自于民间的萧红形象和具有日常化特征的平民萧红形象使这一时期萧红形象重构更加多样化。虽然目前对萧红的研究比较多,但从形象阐释的方面对萧红进行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立求从文学史和思想文化史多重视阈对萧红形象进行“以点带面”的症候性分析,对萧红形象复杂演变和萧红的文学史、思想文化意义进行推进性的探寻。
其他文献
关于写作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作文要教在思路上。”的确如此,作文的写作过程虽然不像解数学习题一样有明确的步骤,但也是有章可循的。在创新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旧瓶
藏山是"赵氏孤儿"的发源地,其中所蕴含的忠义思想对藏山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忠义文化。探究赵氏孤儿与藏山的渊源以及其蕴含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家庭为基本生活单位的国家。家庭承担着个体的成长、生活,在国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怀乡去国的移民,作为双重文化的边缘人,其面对故乡“老”家
《汉书》奠定了昭君故事的基本情节框架,《后汉书》、《琴操》、《西京杂记》等的相关记载,进一步丰富了故事情节。该故事通过民间文学、诗词歌赋、变文等多种途径广为流传;
当前我国期刊市场竞争激烈,新生杂志纷纷抢滩市场,与此同时,部分杂志选择顺应新的时代环境重装上阵,以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老牌高端杂志《人物》为代表的杂志转制后成为2012年期
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应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教学模式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为此,数学教师应找出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
二语附带词汇习得是一种"人本"学习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主观努力"是区分附带学习和隐性学习、有意学习和显性学习两组概念的关键。聚焦"人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改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全党同志一定
<正>推进产城融合、壮大城市经济,对于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文明幸福宜春具有重大意义。为
会议
为了降低无级变速拖拉机的燃油消耗,对金属带功率分流无级变速箱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Kress变速箱的原理并确定了其整机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而后,构建了柴油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