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边缘带脑梗死与皮层下穿通动脉梗死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bzwk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为了减少内边缘带梗死的误诊、寻找客观的诊断方法、探索内边缘带梗死与其他皮层下梗死的病因与危险因素,我们采用模板(说明及图见后论文)对所有脑梗死患者CT片进行诊断,区分内边缘带、其他皮层下梗死和皮层梗死,并做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定有无颈动脉狭窄及程度,同时进行其它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其方法准确可靠,对内边缘带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另外由于内边缘带梗死的正确诊断也为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及开展相关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2月至2004年1月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6例,男87例,女69例,年龄42-82岁,平均164.62+11.75岁.所有病人均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全面体格检查、生化检验、心电图、颅外颈动脉超声及脑CT检查.用模板区分内边缘带梗死和其他类型的皮层下梗死,对两类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梗死灶大小及其它危险因素研究,并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加以比较.结论:在皮层下梗死中,内边缘带脑梗死是不同于皮层下穿通动脉梗死的一类脑梗死,占整个脑梗死的比例较小.本实验发现:内边缘带梗死与严重颈动脉狭窄有关,发病时内边缘带脑梗死的平均收缩压低于皮层下穿通动脉梗死的平均收缩压,且内边缘带脑梗死的病灶大于皮层下穿通动脉梗死的病灶,其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区别内边缘带梗死与其他皮层下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们的发病原因不同,前者多发生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血液动力学障碍引起,后者为高血压病致小血管病变引起,治疗原则也不同,内边缘带脑梗死治疗上不宜应用扩血管药物,应以增加血容量、改善脑供血为重点,同时对颈动脉进行相应的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模板可准确的鉴别内边缘带脑梗死与皮层下穿通动脉梗死,其操作简单易行,易于掌握,实用性强.对内边缘带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和开展相关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新生儿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死亡率高,存活者常伴有脑性瘫痪、癫痫或脑积水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孕周不足32周或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其
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我和他独处一室,过从甚密,甚而到了耳鬓厮磨的地步。  天光透彻,一棵蓬勃的发财树站在窗前。我则躲在树叶后,俯身书案,听他一遍遍的陈述、辩解和歌哭,并忙着记录下一些坎坷的细节。我明白,恰是这些矛盾、对立、破绽百出的细节,才有可能诱发我的想象力,突破迷障,去虚构或铺排一些真正引人入胜的故事。夜幕降落,一天的工作已毕,我昏头涨脑地下楼,像一个疲惫的影子,穿过灯红酒绿的街巷,站在了黄河岸
期刊
本研究选择CyclinD和p16两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测定它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两者的相关性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期及愈后的关系,从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
目的: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病的70%~80%,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受重视.脑梗死急性期理想的治
目的: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喉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P53、CD34蛋白的表达,旨在探讨Survivin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表达、微血管形成以及临床病理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