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广泛存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它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西药主要是以促胃动力药为主,长期使用会产生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甚至高泌乳素血症、椎体外系不良反应。而且复发率较高,长期服用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医方面采用多种内外治疗方法,却没有统一的中医辩证标准,没有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腹针是传统针刺疗法的一种重要部分,其选穴较集中,安全,廉价,疗效持久。本课题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表、SF-36量表分别观察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通过比较腹针配合西药及单纯西药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和门诊,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西药组各3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腹针治疗,取穴:中脘、关元、梁门、天枢、大横,每日1次,连续针刺5天后休息2天,并予由成都大西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的莫沙必利片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mg;对照组予餐前15分钟口服莫沙必利片,每次5mg,一日3次,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治疗3周。记录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表及SF-36量表的数据,在SPSS12.0统计软件上录入,并分析完成结果。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的为61.1%,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说明两组总疗效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两组在治疗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所有P值均小于0.05,提示两组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四肢乏力、精神疲乏、烦躁易怒及失眠多梦四个方面的P值均小于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方面,所有P值均小于0.05,提示两组生存质量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性。 结论: 腹针治疗便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好,配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机体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