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日益增多的污染物排放到饮用水水源中,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由此导致了藻类的大量繁殖,藻类不仅会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同时还释放嗅味物质,引起饮用水异嗅问题的出现。反-1,10-二甲基-反-9-萘烷醇(土味素,Geosmin)和二甲基异冰片(MIB)则是饮用水体中最常见的两种不良气味化合物,常规的水处理技术不能将其去除。研究运用比对实验、三角实验以及糖水对照实验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建立了气味层次法(FPA),绘制出气味分析曲线,测定了在45℃的条件下,Geosmin和MIB的嗅阈值分别为5ng/L和8ng/L。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水中的Geosmin和MIB,确定出最优化条件,在65℃的恒温水浴中,结合磁力搅拌萃取30min进样,脱附3min,该方法测定Geosmin的回收率为93.9%~99.2%,MIB的回收率为93.8%~96.2%,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吻合性较好,充分说明将FPA方法引入嗅味分析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结合FPA与SPME-GC/MS,对一年中长江水系的四大水厂、太湖以及南京中山陵风景区四大湖泊进行了气味鉴定与评价。调查发现,在上述水体中均检测出Geosmin和MIB的存在,浓度在5ng/L~25ng/L,有明显的嗅味,并且春夏季节,水中Geosmin和MIB的浓度高于秋冬季节。实验还探讨了余氯对FPA和SPME-GC/MS测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余氯的浓度达到0.8mg/L或以上时,土霉味将很难被感知,而余氯对Geosmin和MIB的SPME-GC/MS测定有11%~79%的掩蔽效应,使用硫代硫酸钠去除饮用水中的余氯的方法可以消除以上掩蔽效应。本课题运用光化学降解法、活性炭吸附法以及活性炭臭氧联用技术,探讨了Geosmin和MIB的去除方法,并结合FPA,对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臭氧、紫外对Geosmin和MIB的去除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均达不到嗅阈值以下,而粉末活性炭虽然能够有效地将Geosmin和MIB去除至嗅阈值以下,但是粉末活性炭的再生等后续工作的繁琐因素,不建议广泛使用。颗粒活性炭臭氧联用技术对饮用水中土霉味化合物的去除效果显著,结果表明:30mg/L颗粒活性炭投加量与3g/h臭氧联用可将上述气味化合物去除至嗅阈值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