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近几十年对于陈洪绶的个案研究成果中,关于绘画造型渊源的研究似乎是一个较为“陈旧”的话题。所谓的“陈旧”一方面是说这种研究几十年前就已开始而到目前仍然有人在探讨,而另一方面是说这些研究大多因袭旧说,鲜有突破。本论文试图结合当前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并展开论证。首先从另一种角度探讨陈洪绶如何借鉴与转化前辈艺术家的造型语言,随后开创性的提出并论证了“古器物图谱”又是如何成为陈洪绶“创格”的暗取之源,最后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梳理了文化史,论述了“塾学”以及“心学”如何被涵泳为一个艺术家内在的自由之精神,并成为其创作的动力之源。 诚然,任何一种理论分析并试图阐明一个艺术家造型风格的成因,那将是一件主观臆断极其困难的事情,难处不仅在于其成因源自于消化传统图式,生活境遇体验,文化思潮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创格”其实是源自于艺术家内在的一种需要,与艺术家的心性与才情以及生命气象有关。因而,所有的论述只能是调动现有相关资源尽其可能地接近其本然。而本文所努力的正是试图透过陈洪绶绘画造型渊源的研究,综合运用图像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风格学、美术考古学、文献学等方法,深层探讨陈洪绶“创格”的种种成因,并试图演绎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的关联与交融,在这种相互关联与交融的过程之中凸现中国绘画造型的文化观。 因此,本文可能不是图像心理学与艺术风格学的简单分析,而是“创格”之源与观念史、文化史在某个特定时期细致的梳理与解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