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方台台塬斜坡演化特征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以黑方台台塬斜坡为对象,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地质演化过程以及数值计算分析,开展黑方台台塬斜坡变形破坏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斜坡演化特征等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常见的坡体结构类型为9类,各类型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分布特征。(2)天然条件下接触面顺向型斜坡与反向型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有所不同且顺向更易发生变形破坏;斜坡基岩稳定情况下,接触面顺向型斜坡的易发生剪出口为接触面的黄土接触面滑坡。岩土体和接触面性质弱化加速斜坡的变形破坏。接触面顺向型斜坡从基岩顶面(或卵石层顶面)剪出的可能性大,但当下部黄土层饱和时易从粉质粘土层顶面剪出。(3)滑坡包括纯黄土滑坡、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黄土(粉质粘土)接触面滑坡、黄土—基岩切层滑坡和黄土—基岩顺层滑坡;台塬裂缝包括卸荷裂缝、牵引拉张裂缝和湿陷裂缝;崩塌包括黄土型崩塌和黄土—粉质粘土型崩塌。(4)斜坡变形破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群集性、选择性和取向性特征,滑坡、裂缝和崩塌特征明显。(5)纯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为蠕滑—拉裂,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为滑移—拉裂和压制—蠕滑—拉裂—剪断,黄土(粉质粘土)接触面滑坡为压制—塑流—拉裂—剪断,黄土—基岩切层滑坡为蠕滑—拉裂,黄土—基岩顺层滑坡为滑移—拉裂;坡体结构从本质上控制了滑坡的演化过程。黄土型崩塌的演化模式为拉裂—倾倒和拉裂—滑移,黄土—粉质粘土型崩塌为拉裂—坠落。(6)斜坡演化呈现相似性、差异性、继承性、转化性、复活性、链生性等特征,野狐沟和磨石沟为典型实例。(7)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和位置选择、空间分布以及斜坡演化与坡体结构相关,野狐沟的实例分析有良好的反映。
其他文献
胜坨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陈家庄凸起,其西南为利津洼陷,东南为民丰洼陷,区内发育了胜利油田最大的整装油田―胜坨油田,胜坨油田是胜利油田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其中
丹巴县中路乡滑坡群位于中路乡小金河左岸斜坡,基本沿岸坡方向展布,共有大大小小共9个滑坡。近年来滑坡群变形破坏加剧,造成中路乡公路下错,滑坡附近房屋开裂,农田滑动毁坏,以及大量的局部垮塌,对中路乡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极大隐患,对通乡公路的正常交通造成严重威胁,如果滑坡整体下滑甚至会堵塞小金河河道,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通过现场勘查,分析了中路乡滑坡群空间分布、发育特征、形成原因及滑动模式。然后对区内典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viniferaL.‘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定期对植株进行UV-C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免疫组织定位等方法,对黄烷醇类多酚
柴北缘侏罗系的沉积特征演变及盆地的类型变化,反映了盆地的演化过程。本文综合野外剖面、钻测井资料、地震剖面资料等多方面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沉积相分析以及成图解释相结合
本文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沉积学、油气地质学等多学科方法,在分析沉积相及其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取心观察、实验分析,对山东及邻区中晚二叠世砂岩储层物性特征进行
基于网络的远程监控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系统硬件体系和关键技
施密特平行轴联轴器是一种结构形式独特、传动性能良好的联轴器。为了使得国内能够更好的设计选用,本文对其进行了机构分类、动态静力学及效率分析、制造方法及参数选择研究和仿真分析等研究工作,为该类联轴器的自主设计及选用提供了完善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机构的组成演化机理,对机构进行了更准确的分类,给出了机构虚约束数目、自由度和运动副数与相数之间的关系公式,进而对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运动分析,为后续的力学分析奠
本文在详细总结和分析相关学科和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内容并设计了有效的技术路线。论文从侏罗系煤层的成因及赋存规律入手,分析了准噶尔陆相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及
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刚度阻尼可调范围小,振动抑制能力差,用能够提供可控阻尼的磁流变阻尼器支承,可改善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振动抑制能力。本论文主要对支承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径向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设计研究。论文首先对磁流变阻尼器用于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从转子振动模型出发,得出磁流变阻尼器能够抑制磁悬浮轴承转子振动;由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推导了阻尼计算公式;对实验用磁悬浮轴承转
随着我国电力供应需求日益增长,电力架线的施工任务也日益繁重,提高架线施工的自动化水平,降低施工成本势在必行。而引导线展放作为架线作业的关键环节,对架线过程的效率以及成本有重大影响,而现有架线施工过程中展放引导线的方式,存在施工组织困难、费工费时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等问题。因此,电力施工中的引导线展放迫切需要实现自动化,以提高电力施工效率,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引导线展放的需求与实际工作环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