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第一部巨作,出版于1998年的《天堂》享有很高的美誉。这部小说有两个场景:位于俄克拉荷马州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鲁比,以及毗邻小镇的女修道院Convent。这部小说围绕着鲁比镇的居民以及修道院里女人们而展开。本文致力于探析《天堂》的丰富主题,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及原型批评的理论对历史主题、宗教主题以及母爱的主题进行了评析。与其它的历史小说不同的是,莫里森更关注那些被官方埋没了的声音。《天堂》记录了人们的苦难与艰辛。在《天堂》中,八层石头的黑人自我封闭,使得他们形成一种优越感,盲目排外,在他们眼中,外来者等同于敌人。莫里森心中完美的乐园是包容性的,对外开放的。在《天堂》的结局,莫里森暗示了她心中完美的乐园—男人女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大融合。宗教是《天堂》又一重要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和与《圣经》中的人物相吻合。修道院中女人们能力的匮乏,使得她们轻而易举的被选为了替罪羊。康妮在《天堂》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她不仅为她们提供食物、温暖、保护以及安全,而且教导她们修复心灵与肉体的双重伤害。作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康妮去爱护,去聆听,去安慰那些被社会抛弃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