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及养殖相关病害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氏原螯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淡水养殖物种。克氏原螯虾生命力强,对水质要求不高,适合于湖泊、池塘、江河、水田等环境条件下的养殖,加上其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强、养殖方法灵活等特点,使得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有可能成为继河蟹之后的又一大养殖产业。但目前用于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苗种来源主要依赖天然的野生苗种,与克氏原螯虾繁殖相关的生物学及病害的研究较少,成为制约大面积的人工养殖的瓶颈。本文在包括不同遮蔽物对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与幼虾存活的影响、人工洞穴、雌性螯虾丰满度、营养度、成熟度三项系数周年动态及性腺发育数学模型和卵巢周年发育变化及产卵量在内的克氏原螯虾人工繁养殖相关生物学和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的暴发流行在内的养殖病害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养殖提供理论和技术上指导。通过对不同遮蔽物对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和幼虾存活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茶树枝和棕榈皮作为遮蔽物,受精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枯树叶、稻草、和泥巴为遮蔽物的孵化率,分别达84.75%和81.08%。以稻草为遮蔽物的受精卵孵化率最低,为6.32%。在不同遮蔽物条件下,平均坏卵量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在不同遮蔽物条件下,幼虾存活率具有显著差异。以茶树枝和棕榈皮为遮蔽物的幼虾存活率极显著地高于以稻草、枯树叶、泥巴为遮蔽物的幼虾存活率。其中不设遮蔽物的水泥池中,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存活率最低。在所收获的幼虾个体中,以棕榈皮为遮蔽物的幼虾平均个体重量显著高于以茶树枝、泥巴为遮蔽物的幼虾。说明设置适当的遮蔽物可有效的提高克氏原螯虾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幼虾存活率。有人工洞穴时,螯虾的存活率提高了79.7%;螯虾更适应穴长较长的、避光、透气的人工洞穴。通过对克氏原螯虾卵巢周年发育变化的研究,发现克氏原螯虾卵巢每年只有一个发育盛期,出现在9月份,且能维持4个月时间,以后逐步退化,证明克氏原螯虾每年只产卵一次,个体间产卵时间会有一定的差异。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邵伯湖、白马湖、盱眙、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WSSV,且扩散至鳃、心肌、神经、肝胰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PCR条带明亮;未检测到另两种常见对虾病毒:对虾桃拉病毒(TSV)和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研究将人们对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的注意力引入到养殖克氏原螯虾领域,详细报道了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感染WSSV的情况,并建立了可靠的检测方法,为发展克氏原螯虾的健康养殖,控制WSSV病毒的暴发流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既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又处于传统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期。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行政管理上我们应该同时借鉴传统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西方资本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贸易和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的调整,经济更加表现为超全球化的深入转变,这种调整和转变都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在当前的开放环境下,同样面临
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核心性战略任务。企业集团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对于拥有众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如何发挥
城镇住户调查主要是反映城市居民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消费、储蓄、手存现金、商品需求和住房等变化情况,为党和国家研究制定劳动力就业、工资和奖金、社会福利、货币流通
赤足木蜂(Xylocopa rufipes Sm.)属膜翅目木蜂科,群众叫“蛀木虫”。在我国南方蛀害屋檐上的桁梁和栓皮(即瓦下梁上的木板),损失很大。 一、为害情况 此蜂主要钻蛀桁梁和栓
内容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小微出口企业发展也受到了严峻考验。小微出口企业在带动城乡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贡献显著,因此减轻
本文以丙烯酸酯单体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预乳化聚合工艺合成了单组分保护膜用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研究了玻璃化温度、羧基单体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种类及
矿井提升系统是集机、电、液于一体的大型复杂设备,担负提升煤炭、矸石,下放材料,升降人员和设备的任务,被称为“矿山生产的咽喉”。一旦某一部位发生故障,对煤矿生产和人员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广泛采用QPSK和QAM等线性调制技术。这些包络变化的线性调制信号经过非线性射频功率放大器后会产
本研究以符号学理论视角考察网络文化事件中的符号抗争现象。网民运用文化事件中某些元素创制出视觉化符号,以此与主导的话语体系形成博弈或抵抗的现象称为“符号抗争”,包括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