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异质性角度对约瑟夫·希利斯·米勒的解构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阐明“异质性”是米勒对文学的基本设想,也是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杠杆。另外,米勒的解构理论本身也是异质性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米勒的批评道路和作为非概念的异质性,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了米勒从科学转入文学、从现象学转入解构主义的学术探索历程,阐明其对文学的主要兴趣即为对异质性的探索。他从一个学派转到另一个学派,不是被动地接受流行理论的影响,而是主动吸收以便使之为此目的服务。第二节主要回顾了批评界对米勒的讨论。学者们发现,米勒对文学异质性有着浓厚兴趣且其理论本身也具有异质性的特征,但他们仅有只言片语的评论而未能展开深入探讨,只认为这是由米勒复杂的理论背景造成的。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异质性的角度对米勒的解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第三节对作为非概念的异质性做了词源学上的分析,并揭示出该词与德里达“异延”的关系。另外,还具体探讨了米勒在阐述异质性过程中所用到的经典意象——“寄生与寄主”,“它者”和“黑洞”,及其在解构形而上学时所起到的作用。第二章讨论了由异质性引发的若干基本文学问题,共分三节。第一节阐释了米勒对文学的定义。他认为文学作品既是语言又是世界,虚拟世界既是被创造出来的同时又是被揭示出来的。没有一种统一的东西可以称为文学,也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可以阐明一部文学作品。第二节分析了米勒的文学施为维度观点。通过解构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两个前提——讲话者的意图和稳定的语境,米勒使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不可控制的力量得以释放。第三节探讨了米勒有关全球化和电讯时代文学的危机及其权威的论断。他认为文学研究的内外剧变使传统概念的文学逐渐衰亡,也使其以新的存在形式拥有不变的权威。这种新的存在形式要求新的解读策略。第三章聚焦于新的解读模式,即米勒有关阅读和阅读伦理维度的涵义,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指出了米勒所倡导的文本细读与“新批评”派的不同,阐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