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b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异质性角度对约瑟夫·希利斯·米勒的解构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阐明“异质性”是米勒对文学的基本设想,也是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杠杆。另外,米勒的解构理论本身也是异质性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米勒的批评道路和作为非概念的异质性,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了米勒从科学转入文学、从现象学转入解构主义的学术探索历程,阐明其对文学的主要兴趣即为对异质性的探索。他从一个学派转到另一个学派,不是被动地接受流行理论的影响,而是主动吸收以便使之为此目的服务。第二节主要回顾了批评界对米勒的讨论。学者们发现,米勒对文学异质性有着浓厚兴趣且其理论本身也具有异质性的特征,但他们仅有只言片语的评论而未能展开深入探讨,只认为这是由米勒复杂的理论背景造成的。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异质性的角度对米勒的解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第三节对作为非概念的异质性做了词源学上的分析,并揭示出该词与德里达“异延”的关系。另外,还具体探讨了米勒在阐述异质性过程中所用到的经典意象——“寄生与寄主”,“它者”和“黑洞”,及其在解构形而上学时所起到的作用。第二章讨论了由异质性引发的若干基本文学问题,共分三节。第一节阐释了米勒对文学的定义。他认为文学作品既是语言又是世界,虚拟世界既是被创造出来的同时又是被揭示出来的。没有一种统一的东西可以称为文学,也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可以阐明一部文学作品。第二节分析了米勒的文学施为维度观点。通过解构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两个前提——讲话者的意图和稳定的语境,米勒使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不可控制的力量得以释放。第三节探讨了米勒有关全球化和电讯时代文学的危机及其权威的论断。他认为文学研究的内外剧变使传统概念的文学逐渐衰亡,也使其以新的存在形式拥有不变的权威。这种新的存在形式要求新的解读策略。第三章聚焦于新的解读模式,即米勒有关阅读和阅读伦理维度的涵义,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指出了米勒所倡导的文本细读与“新批评”派的不同,阐明了解
其他文献
采用嵌入式多案例研究方法,以3家互联网电商平台企业以及与其合作的商业银行为例,从信息获取、结构要求和流程控制等方面,探究供应链金融和传统银行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影
警察带我走进电台的监控室,看着监控录像里的画面,我不禁目瞪口呆。    三个月前,我接受一家电台的邀请,每天深夜都要去电台做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的名字叫“夜半讲鬼”,顾名思义,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听众讲些毛骨悚然的鬼故事。虽然这个节目很晚才播出,但是收听率很高,我也很喜欢这个节目。  月末的一天,大概因为中午吃的麻辣小龙虾有点儿不新鲜,所以我一下午都在客厅与厕所之间穿梭,浑身软得没有一点儿力气。
为了满足人们对智能家居系统终端控制界面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一种简洁、可支持用户界面定制的方案。这个界面配置方案能很好的实现不同设备类型的控制支持,同时能个性化用户
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思想理念、文本解读以及教学预设等几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在课文的对比处、详略处、独特处切入,引领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从而实现言意
历史名人文化具有观赏旅游价值、寻根旅游价值、体验旅游的价值、教育旅游价值和学术旅游价值。历史名人文化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为旅游景区注入新的活力。
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南非的适应和挑战。一方面从文化、社会生活和就业移民的状况来考察中国学生群体在南非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另一方面依据访谈内容,从个人生活
从教学目标出发,分别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线上线下资源建设以及课程考核,阐述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合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并结合教学
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验内容单一、实验纪律松散、以实验结果作为主要考核方式等问题,分析能够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质量要素,提出构建网络一体化实验平台、注重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使